第296章 各怀心思(2/2)
吴玠吴璘兄弟二人,出身种家军。跟着种家兄弟几个加入到了西军序列。
汴梁之战中,种家老一辈先后凋零,可种家几个年轻小辈比起前辈的丰功伟绩,显然差了不止一筹。
富平一战中,吴玠的顶头上司邵兴显然是想拉种家一把,把自己二兄弟留在了泾州,反而把种家四兄弟一个不拉全部带上了富平前线,明摆着是为了撇开自己,给他们几个攒功劳。
阴差阳错的是,邵兴居然在富平战败了,一口气撤到了泾州,要不是自己派了杨政率兵及时接应……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后来,邵兴被免去了战区司令的职务,跑去组建护粮军。而自己兄弟二人却得到了大帅的赏识,各自独领一军,和昔日主家的几个衙内开始平起平坐,说心里话,吴玠对刘錡是十分感激的。
可即便如此,吴玠却丝毫以刘錡大帅的嫡系心腹自居,他深知,自己兄弟在西军中根基最浅,没有靠山。得居高位,全凭战功支撑。
因此,兄弟二人带兵兢兢业业,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刘錡交代的任务。
当然,其中也有刘錡以穿越者角度对兄弟二人青睐有加的因素。
可吴玠想的更多一些,他认为,大帅欣赏提拔自己兄弟二人,未尝没有为了平衡种家的考虑在里面。
毕竟种家在大宋西军中,根深蒂固,子侄众多,在西军老将门中威望甚高,虽说已经谈不上一呼百应,可大家多多少少会给他们一些面子。
在这个方面,就算是大帅所在的刘家,也有些自愧弗如。
这次,曲端送来的消息,可谓是非常及时。可吴玠却不打算和曲端联名,他有着自己的想法。
次日黎明,他唤来了自己最信任也最机敏的亲兵统领吴伦,一名沉默寡言却心思缜密的吴家子弟。
“你亲自去一趟秦州。”吴玠的声音压得极低,帐内只有他们二人。
“不带书信,口信相传。去见帅府总管李椿年,还有参谋总长李孝忠。此事务必隐秘。”
吴伦神色一凛,躬身领命:“大帅吩咐。”
吴玠走到他身边,目光扫过帐外,确保无人窥听,才一字一句地低语:“你告诉他们:兴庆府那边,曲端等人,正在串联诸将,欲拥立刘錡大帅正位定名。风声已起,水波将兴。”
他顿了顿,继续道:“我吴玠唯知尽忠职守,保境安民。然此事关乎西军根本,关乎未来格局,不敢不察。”
“李总管与李总长皆乃西军柱石,德高望重,非我等后进可比。特此通传,望二位明察秋毫,善加权衡。”
“我兄弟二人,虽身处前线,御敌为先,却愿与二位同气连枝,共勉时艰。”
这番话,说得可谓是极其讲究。
既通报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又撇清了自己主动参与串联的嫌疑,强调了自身御敌的职责和重要性。
最后那句“共勉时艰”,更是意味深长,既是示好,也是试探,暗示在未来的变局中,可以形成某种默契或同盟。
吴伦将每一个字牢牢刻在脑中,重复一遍确认无误后,不再多言,即刻起身,扮作商队护卫,混入一支回秦州的运粮队伍,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接着,吴玠又唤来一名侍卫,着他去第二军防区见吴璘,嘱咐他无论听到什么风吹草动,都千万不能胡乱参与和表态,一切以自己的书信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