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 > 第519章 智脑升级忧患并 行

第519章 智脑升级忧患并 行(2/2)

目录

方案调整和法律起草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但秦风认为,如此关乎每位市民的重大项目,绝不能闭门造车。他决定引入公众参与,寻求最大公约数。

市政府官网和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同步发布了“江泉慧眼2.0”规划方案的征求意见稿,并以生动易懂的动画、图文形式进行了解读。同时,召开了多场立法听证会和市民座谈会。

听证会现场,气氛热烈。一位大学法学教授言辞犀利:“政府利用数据提升效率我支持,但我的出行轨迹、消费习惯、社交关系,是否被分析、被使用,我必须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平台必须公开数据收集范围和使用规则!”

一位企业代表担忧:“我们的经营数据涉及商业秘密,如何确保在共享用于宏观分析时不泄露核心机密?”

一位社区老人朴实地说:“装摄像头抓坏人挺好,但要是整天感觉被人盯着,心里不踏实啊。”

也有年轻白领表示期待:“如果能根据我的实时位置,主动提示周边的停车位或者最优公交路线,那我举双手赞成!”

这些声音,通过媒体报道,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支持者憧憬便利,担忧者关注权利。大数据管理局和法律专家团队认真记录、回应每一条合理建议。最终公布的方案中,增加了“数据采集明示清单”、“个人信息授权撤回机制”、“算法决策解释说明义务”等条款,并承诺成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组成的独立监督委员会。

公开透明的讨论过程,虽然拉长了项目前期时间,却有效地消除了许多误解和疑虑,凝聚了社会共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民意基础。

经过充分的论证、立法和公众咨询,“江泉慧眼2.0”决定采用“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策略。首先在高新区和一个中心城区进行全方位试点,成熟后再向全市推广。

试点启动后,效果立竿见影。智能交通信号灯根据实时车流自动优化配时,高峰拥堵指数下降15%;智慧水务平台及时发现并定位一处地下管网暗漏,避免了路面坍塌风险;社区网格员通过App接收独居老人异常用水用电报警,及时上门查看避免意外……

但问题也随之暴露。一次,AI算法根据夜间灯光数据判断某区域为“夜经济活跃区”,建议增加环卫保洁频次,却未识别出该区域实为密集的居住区,深夜作业引发了居民投诉。这件事促使技术团队优化算法模型,更加注重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和人文关怀。

试点过程,既是检验技术有效性的过程,更是不断完善运营管理机制、磨合人机协作模式的过程。所有异常案例和处置流程都被详细记录,成为优化系统和制定操作规范的宝贵财富。

数月后,秦风视察高新区城市运营中心。巨大的屏幕上,数据流淌,信息无声融合,AI悄然运作,指挥中枢高效而安静。李建国介绍着试点成果和待改进之处。

“市长,你看,这就是‘慧眼2.0’的力量。它让我们的管理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预见。”李建国不无自豪。

秦风点点头,但目光依然审慎:“效率的提升有目共睹。但建国,你要记住,这套系统越强大,我们肩上的责任就越重。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造福百姓,用偏了后患无穷。必须时刻保持敬畏之心,确保它在法治和伦理的轨道上运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