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深水激流 暗礁丛生(1/2)
江泉的发展航船,在驶过转型攻坚的险滩、迎来阶段性成果的宽阔水域后,并未迎来预期中的风平浪夕,反而驶入了一片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深水区”。此前围绕雾江治理、产业绿色化、民生投入等议题,虽有阻力,但大多源于观念冲突或路径依赖,目标清晰,矛盾相对显性。然而,当秦风的改革利剑,真正指向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格局,试图对那些长期以来被视为“禁区”或“硬骨头”的领域动刀时,一股更为强大、也更为隐蔽的抵抗力量,开始悄然浮出水面。这是一场不同于以往的较量,对手不再明火执仗,而是隐于幕后,手段更为“高明”,目标直指改革的核心,考验着秦风的定力、智慧乃至权力边界。
改革的焦点,集中在两大“硬核”领域:一是对江泉钢铁集团等大型国企的“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旨在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打破内部人控制和僵化机制,这触动了管理层和部分职工固有的利益蛋糕;二是打破城建、交通等领域的“行政性垄断”,向更多社会资本开放市场,这直接冲击了长期依附于行政权力生存的“隐形冠军”企业及其背后的关系网。这两项改革,剑指江泉经济肌体最深处的沉疴,也必然触碰到最为敏感的神经。
周一上午,市政府一号会议室。关于《江泉市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方案》和《进一步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若干措施》的专题讨论会在此举行。与会者除了秦风、刘玉凤、张伟等市政府领导,还有国资委、发改委、财政局、住建局、交通局等关键部门负责人,以及江泉钢铁集团、市城建集团、市交通投资公司等几家大型国企的一把手。
会议由秦风亲自主持。他开门见山,阐述了深化这两项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志们,国企混改和打破行政垄断,是中央和省委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江泉激发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战。不能再犹疑观望,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
国资委主任首先汇报了混改方案要点,核心是引入战略投资者,降低国有股比,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发改委主任则汇报了破除市场壁垒的措施,重点在清理歧视性规定,推行公平竞争审查,开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
方案本身逻辑清晰,论证充分。然而,汇报完毕,会场却陷入了一种异样的沉默。与以往讨论热点议题时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
终于,江泉钢铁集团的董事长,一位在江泉工业战线深耕数十年的老资格、头发花白的赵董事长,扶了扶眼镜,慢条斯理地开口了,语气恭敬却绵里藏针:
“秦市长,各位领导,方案的方向,我们坚决拥护。混改是大势所趋嘛。不过……”他顿了顿,环视一周,“江钢情况特殊,摊子大,历史包袱重,几万职工吃饭问题不是小事。引入外部资本,会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新的管理团队来了,能不能稳定职工队伍?现有的技术骨干、管理人才会不会流失?这些问题,都需要极其慎重地评估啊。我觉得,是不是可以采取更稳妥的方式,比如先搞个试点,范围小一点,步子慢一点?”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另外几位国企老总的共鸣。市城建集团的李总接口道:“秦市长,破除壁垒我们支持,但城建领域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门槛高一点也是必要的。如果社会资本一窝蜂进来,只追求利润,不顾质量安全,出了问题谁负责?会不会造成恶性竞争,最终损害的还是市民利益?”
交通局的局长也委婉表示:“某些公共交通线路,本身就不盈利,全靠财政补贴。如果完全放开,恐怕没人愿意投入,最后还是得政府兜底。这里面有个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平衡问题。”
这些发言,听起来冠冕堂皇,理由充分,处处站在“稳定大局”、“保障民生”、“防止风险”的制高点上,但核心就一个字:“拖”。用复杂的现实问题作为挡箭牌,试图将激进的改革拉回“循序渐进”甚至“按兵不动”的轨道。
张伟副市长忍不住反驳:“赵董,李总,问题肯定有,但不能因为有问题就不改革。正是因为包袱重、机制僵,才更需要通过混改引入活水!至于市场秩序和公共安全,完全可以通过完善监管来保障,不能因噎废食!”
刘玉凤也冷静地指出:“稳定是前提,但发展是硬道理。不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机制性矛盾只会越积越深,最终可能引发更大的不稳定。”
会场气氛变得微妙而紧张。支持改革与变相阻挠的观点激烈碰撞。秦风始终面色平静地听着,没有急于表态。他清楚,这仅仅是水面上的第一圈涟漪,真正的暗流还在
专题会议后,改革方案并未如预期般迅速推进,反而在各种“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等待上级更明确细则”、“协调相关方利益”的借口下,进展缓慢。更令人警惕的是,一股针对改革的隐性抵制浪潮开始涌动,手段更为精巧。
一是“数据质疑”。 很快,一些匿名材料开始在市直机关和部分老干部中小范围流传。材料声称,混改方案中对国有资产的评估存在“低估”嫌疑,可能导致“国资流失”;引入的社会资本背景“复杂”,可能“侵吞优质资产”;打破垄断会“导致大量国企职工下岗”,影响社会稳定。这些材料数据看似详实,分析“专业”,极具迷惑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