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数据筑基础(2/2)
秦风最关心的是农民收入问题。“刚才发改委分析了收入结构,你们这里要看具体来源。粮食、蔬菜、水果、养殖,各自的收益情况如何?成本构成怎样?‘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真正让农民增收的效果有多大?有没有具体到村、到户的数据?”
农业农村局局长展示了特色产业分布图和收益对比数据。秦风发现,虽然特色农业效益较好,但覆盖面还不够广,抗风险能力弱。他要求对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更精细的摸底,找出真正有竞争力、能带动农民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加以重点扶持。
“土地流转情况怎么样?流转价格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非粮化’‘非农化’倾向?”秦风问得很细。当他看到部分区域土地流转价格过高,挤压种粮效益时,眉头紧锁:“必须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要研究制定引导政策,保护农民长远利益,确保粮田姓‘粮’。”
他还重点关注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数据:还有多少自然村不通硬化路?多少农户饮水安全需要提升?农村养老、医疗网点覆盖情况如何?这些数据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色和农民的幸福感。他要求农业农村局会同交通、水利、民政、卫健等部门,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第四站,秦风视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这里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关口,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社保服务大厅,秦风实地查看“一窗通办”流程,询问办事群众等待时间、材料简化程度。随后,与局领导班子座谈,重点关注就业数据。
“城镇新增就业数据背后,就业质量如何?长期失业人员有多少?高校毕业生留江泉就业率是多少?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措施落实得怎么样?”秦风要求数据不能停留在总量,必须深入结构分析。
人社局局长汇报了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高与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大龄低技能劳动力再就业困难。秦风要求人社部门加强就业监测和预警,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尤其要关注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
关于社会保障,秦风仔细询问了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情况、医保报销比例和范围、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落实情况等。他强调,社保数据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和底线民生,必须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保命钱”。
连续数日的高强度调研结束后,秦风召集常务副市长刘玉凤、秘书长以及相关部门的“一把手”,召开了一次特殊的数据专题会商会。会议没有常规汇报,而是直接将各部门提供的关键数据投放在大屏幕上,进行比对、分析和质疑。
“发改委说高端制造业岗位增长快,人社局的就业登记数据能否对应上?”
“农业农村局报的特色农业增收数据,和统计局的居民收入抽样调查数据趋势是否一致?”
“环保局的优良天数比率,和市民的直观感受有没有差距?微观监测点数据能否支撑宏观结论?”
会场变成了一个“数据战场”,秦风带领大家,像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对每一个关键数据刨根问底,追溯来源,检验逻辑,挤干水分。目的是为了拼接出一幅最真实、最立体的“江泉市情画像”。通过这种近乎苛刻的数据核对,一些之前被忽略的深层次问题浮出水面,一些模糊的发展方向变得清晰,一些可能存在的工作偏差得到了纠正。
刘玉凤副市长在会后感慨:“秦市长,这种调研方式,真是‘接地气’又‘通天线’。沉下去摸到的实情,比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要深刻得多。这些扎实的数据,是我们下一步科学决策最可靠的依据。”
深夜,秦风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他面前摆放着几天调研收集来的厚厚一摞资料和数据汇总表。经过一线核实和集体会商,这些原本冰冷的数据,此刻在他眼中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它们清晰地勾勒出江泉的优势与短板,机遇与挑战,指明了发力的重点和需要规避的风险。
虽然疲惫,但秦风的眼神却格外明亮和坚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精准的数据支撑就没有决策权。” 这场深入一线的数据摸底,让他对落实省委指示精神、推动江泉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他知道,基于这些扎实基础制定的政策,将更精准、更有效、更得民心。
下一步,就是将这份“数据底图”与宏观蓝图精准叠加,绘制出可供施工的“详细路线图”。江泉的新征程,必将建立在最坚实的数据基石之上。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