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 > 第501章 文脉绵延 气韵新生

第501章 文脉绵延 气韵新生(2/2)

目录

计划迅速转化为行动。第一个亮点,出现在老城区的“文昌古街”改造项目上。这条曾经破败不堪、面临拆迁命运的老街,聚集了多家传统手工作坊和老字号。在秦风的直接关注下,规划方案几经论证,最终放弃了推倒重建的商业开发模式,确定了“修旧如旧、活化传承”的保护性更新策略。

项目负责人、一位年轻有为的规划师小林,向前来视察的秦风和刘玉凤介绍:“秦市长、刘市长,我们请来了古建修复专家,对街区的每一栋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测绘,采用传统工艺进行修缮。同时,引入现代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我们不是简单地把原住民迁走,而是鼓励他们留下来,继续经营老手艺,同时引入一些文创设计、特色民宿等新业态。”

他们走进一家经过修缮的百年老茶馆,老板是一位精神矍铄的黄老先生,他激动地拉着秦风的手说:“秦市长,谢谢政府啊!保住了我这祖传的铺子!以前说要拆,我几个晚上睡不着觉。现在好了,不仅房子修得比以前还结实漂亮,来喝茶、看老手艺的年轻人也多了,生意比以前好多了!”

隔壁一家传统竹编店,老师傅正在手把手教年轻人编竹篮,他说:“以前怕手艺失传,现在政府搞这个项目,来了好多学生娃娃来学,我这心里踏实了!”

看着古街上熙熙攘攘的游客,看着老手艺重焕生机,秦风对刘玉凤说:“玉凤市长,你看,文化不是负担,而是资源。保护好了,利用好了,不仅能留住乡愁,还能产生经济效益,促进就业,一举多得。”

刘玉凤深有同感:“是啊,关键是思路要转变。这种‘活化’的模式,比大拆大建更有长远价值,也更得民心。”

经过精心筹备,首届“江泉雾江国际生态文化节”暨“工业记忆艺术季”在金色秋天盛大开幕。这是江泉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文化盛会。

开幕式在主会场——由旧纺织厂厂房改造而成的“江泉艺术中心”举行。高大的工业空间与现代艺术装置完美融合,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周海洋书记宣布开幕,秦风致辞。

秦风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嘉宾和无数市民,充满激情地说:“今天的江泉,不仅要展示经济的活力、生态的美丽,更要绽放文化的光彩!我们举办这个节庆,就是要唤醒城市的记忆,点燃创意的火花,让江泉的文脉在新时代续写华章!”

文化节期间,活动精彩纷呈:

雾江水上舞台,上演了以雾江治理为背景创作的大型实景光影剧《江之魂》,场面震撼,感人至深。

工业遗址公园,举办了“记忆与未来”工业装置艺术展,生锈的机床、废弃的锅炉被艺术家赋予新的生命,引发人们对城市变迁的思考。

文昌古街,成了非遗集市和民俗展演的大舞台,地方戏曲、手工技艺、特色美食吸引了大批游客。

各大剧院和美术馆,引进了高水平的国内外精品文艺演出和展览。

“城市书房”和社区广场,则举办了上百场文化讲座、读书分享和群众文艺活动。

整个城市仿佛都沉浸在文化的盛宴中。市民张先生带着全家逛展,高兴地说:“从来没想过咱们江泉也能办这么高大上的活动!感觉城市品位一下子提升了!作为江泉人,脸上有光!”

来自法国的游客露西女士在参观完工业艺术展后,通过翻译赞叹:“太有创意了!将历史与艺术结合得如此巧妙,这座城市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活力!”

盛大的节庆终会落幕,但文化的影响却如春雨润物,悄然渗透。

文化节后,市民们发现,身边的文化气息更浓了。城市雕塑多了起来,街头艺人的表演更丰富了,社区里的文化活动也日益频繁。更重要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在市民心中滋生——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显着增强。人们更愿意谈论江泉的历史和文化,更珍惜城市的环境,言行举止也更多了一份从容与文明。

宣传部郑强部长向秦风汇报:“秦市长,文化节的相关报道全网阅读量过亿,‘江泉文化’‘雾江生态节’成了网络热词。更重要的是,我们内部的舆情监测显示,市民对城市的满意度、归属感指标大幅提升。”

秦风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窗外这座既熟悉又略显陌生的城市。他发现,城市的“气韵”正在悄然改变,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沉稳;少了几分迷茫,多了几分自信。

文脉绵延,气韵新生。文化的力量,看似无形,却是一切发展的根基与灵魂。当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比翼齐飞,江泉这艘航船,便真正拥有了破浪前行、驶向远方的深厚底气和独特风骨。这条文化铸魂之路,必将为江泉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