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官场沉浮:从选调生到封疆大吏 > 第493章 授人以渔 筑梦未来

第493章 授人以渔 筑梦未来(2/2)

目录

经过几轮激烈的讨论和细致的方案打磨,《江泉市“技能江泉”万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草案终于形成。计划明确提出,在未来一年内,为全市至少一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提供免费、精准、高质量的新型职业技能培训。

计划一经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便迅速启动。启动仪式在市职业技术学院的礼堂举行,能容纳千人的礼堂座无虚席,台下坐满了怀着期待和些许不安的学员。

刘玉凤站在台上,没有用稿子,看着台下那一张张渴望改变的面孔,动情地说:“各位乡亲,各位工友!我知道,大家心里可能有些迷茫,有些担心。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学不会,担心学完了找不到工作。我想告诉大家,学习新技能,什么时候都不晚!市委市政府推出这个计划,就是要为大家撑腰,给大家赋能!我们请来了最好的老师,联系了最需要人的企业。只要大家有信心、肯努力,就一定能掌握新本领,端上新的‘饭碗’,迎来新的生活!”

她的话朴实而充满力量,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来自原江泉纺织厂的下岗工人李师傅激动地对身旁的老伙计说:“听见没?政府没忘了咱们!这回得下狠心学出个样来!”

培训全面铺开。在市职业技术学院,新开设的“智能制造技术班”里,学员们围着崭新的数控机床,认真聆听老师讲解编程;在电商产业园的实训基地,“新媒体营销班”的学员们学习着直播带货的技巧;在农业合作社的田间学校,“新型职业农民班”的学员们在专家指导下实践生态种植技术;甚至在社区活动中心,也开设了面向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的“养老护理班”和“家政服务班”。

刘玉凤经常不打招呼地走进各个培训课堂,查看教学情况,与学员交流。

在养老护理班,她问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姐:“学得吃力吗?”

大姐笑着回答:“开始觉得难为情,现在觉得挺好!老师教得耐心,这活儿有爱心就能干好,将来不愁没工作!”

在智能制造班,她鼓励年轻的班长:“你们是江泉未来的技术骨干,好好学,将来靠技术吃饭,最硬气!”

这些对话,让刘玉凤倍感欣慰。

几个月后,首批培训班陆续结业。结业典礼暨专场招聘会在市体育馆举行,气氛热烈得像一场盛会。

经过严格考核的学员们,手持技能等级证书,自信地与企业招聘人员交流。许多企业看中了这批经过系统培训、实操能力强、就业心态稳的学员,纷纷抛出橄榄枝。

李师傅成功应聘上了一家环保设备公司的质检员岗位,月收入比在纺织厂时还高了一截,他激动地给刘玉凤发短信:“刘市长,我上岗了!感谢政府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

那位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种粮大户,学会了绿色种植技术和电商销售,他的“雾江生态米”在网上打开了销路,价格翻了一番。

看到学员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重拾的信心,刘玉凤的眼眶湿润了。这不仅仅是一纸证书、一份工作,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后续的汇报会上,刘玉凤对相关部门说:“‘技能江泉’计划只是一个开始。职业技能培训不是一次性工程,要建立长效机制,要随着产业升级不断更新培训内容。我们要让‘终身学习’在江泉蔚然成风,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授人以渔,筑梦未来。这场大规模的技能提升行动,如同播撒下的种子,在江泉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正悄然生根、发芽、开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