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可就真的成大问题了(1/2)
胡力回国已经有几天了,原本计划中并不包含皖省老家之行,但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都是皖省人。
心底那份难以割舍的牵挂,最终还是驱使他回去了一趟。
可所见景象,只能用“一言难尽”来形容。
面对那片土地上显露的旱象,他心里沉甸甸的。
纵然他有通天之能,可对于这种大范围的气候异常,也深感个人的渺小和无力。
田地里皲裂的纹路如同老人额头的深壑,预示着春耕的艰难。
好在通过正常渠道翻倍输送的粮食已经在持续运抵国内,这让他稍感安心。
胡力并非不能直接从小世界里调取海量粮食,但那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无法收拾。
如何解释这些凭空出现的物资?上面会如何看待他这个能在国内神不知鬼不觉调动如此庞大资源的海外华人?会不会怀疑他在国内暗中经营着不为人知的庞大势力?
更重要的是,小世界的存在,是他和复兴军最核心的机密,绝不容有丝毫暴露的风险。
在庐州和胡玉珍匆匆吃了一顿午饭后,胡力便搭乘专机直飞冰城,他的到来,受到了当地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
无他,只因为跟随他而来的还有三架巨大的“鲲鹏”战略运输机,除了其中一架运输机里放了两辆猛犸’系列轻型运兵车和一辆大型冷藏车,以及胡力的座驾,其余装载的全是粮食!
在这个粮食比金子还珍贵的年头,这份“厚礼”想不让人热情都难。
胡力在冰城周边视察了一番,住了一晚,次日一早便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乘车前往卜奎市。
卜奎这边,也早已经做好了接待准备。
前来迎接的队伍规格不低,由卜奎市人委会的一位副主任刘建业亲自带队,陪同的还有市里负责农林水利的相关干部王水利,以及负责安保和联络的几位工作人员,总计七八人。
这个阵仗相比较胡力带来的人不算特别庞大,但也足以显示对胡力这位“爱国华人”兼重要物资援助者的尊重。
其实,胡力内心并不想如此兴师动众,他更愿意轻车简从,或者直接潜入深山去桃源村。
但他现在的身份是“外人”,要是他毫无征兆地出现在偏僻的龙兴公社,甚至要进入更偏远的桃源村,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和麻烦。
胡力必须考虑到几年后可能出现的风浪,他虽然无所谓,可他不想给桃源村留下任何可能被曲解的把柄。
因此,尽管觉得拘束,胡力还是接受了这套官面上的流程。
在卜奎并未停留,一行人再次启程,赶往龙兴公社。
途经龙江县时也没有停留,终于在当天傍晚时分,车队风尘仆仆地抵达了龙兴公社。
公社书记马向田早已带着一班人在公社大院门口等候多时。
眼见天色已晚,山路难行,在刘建业和马向田等人的极力建议下,胡力最终同意在公社招待所暂住一晚。
次日一早,天刚蒙蒙亮,东方才泛起鱼肚白,队伍便再次出发了。
主要是胡力“归心”似箭,想早点看到桃源村的情况。
车队沿着雅鲁河谷地的土路向西北方向行驶,胡力坐在第二辆车的后座上,目光透过车窗,仔细地观察着外面的景象。
初春的兴安岭东坡,林木尚未返绿,一片萧瑟。
让他眉头越皱越紧的是,山林间覆盖的积雪非常稀薄,完全不是他记忆中这个时节该有的厚度。
更让他心头一沉的是,路旁的雅鲁河,河水流量明显小了很多,大片大片的河床裸露在外,被冻得硬邦邦的。
只有中间一道细流在缓缓流淌,在清晨的低温下,边缘还结着薄冰。
这景象,和他记忆中那条水量丰沛、滋养着沿河土地和村庄的雅鲁河相去甚远。
胡力深深叹了口气,一种无奈感油然而生,开口说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停车吧,我下去看看。”
负责开车的,是胡力此行的护卫队长胡磊(友情提示,胡磊不是首次出现,74章茅山之行就出现过。)。
他听到命令,立刻干脆地应了一声。
“是!”。
随即熟练地将车靠向路边停下,前后随行的车辆见状,也纷纷跟着停了下来。
胡力推开车门,一股凛冽的寒气瞬间扑面而来,他紧了紧身上那件军绿色棉大衣,将领子竖起来挡住寒风,然后迈步向着河岸边走去。
胡磊立刻带着两名护卫人员无声地跟上,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其他队员也散向四周,警惕观察着。
其实完全没必要,可胡力的逼格在这。
来到河边,胡力用脚踢了踢干涸龟裂的河床,冻土坚硬。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冰冷的、夹杂着沙砾的泥土,在手里捻了捻,然后皱眉看着脚下那缓缓流淌、仿佛有气无力的河水,眼神深沉。
这时,卜奎市负责接待的副主任刘建业和水利干部王水利也快步跟了过来。
刘建业看着眼前的景象,叹了口气,语气沉重对胡力说道。
“胡先生,您也看到了,情况不容乐观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