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高薪养廉(2/2)
陈恪回到临时辟为知府衙门的原总督署办公地,常乐已在此等候,脸上带着欣喜与忧色交织的复杂表情。
“总算名正言顺了。”她递上一杯热茶,“只是……这接下来的官缺,怕是门槛都要被踏破了。”
陈恪接过茶盏,微微一笑,神色却不见多少轻松:“是啊,一块肥肉,饿狼环伺。若安排不当,好事也能变坏事。”
他抿了口茶,目光变得深邃:“上海能如此前般高效运转,皆因事权集中,规矩由我一人而定。如今开府建牙,官员增多,若不能有效约束,旧官场那套推诿塞责、贪墨盘剥的习气沾染进来,好不容易建立的秩序和信誉,恐毁于一旦。”
常乐蹙眉:“那你打算如何?”
“简单。”陈恪放下茶盏,语气淡然却带着冷冽的决断,“我给的,才能拿。我不给的,伸手必断。”
他踱步至窗前,望着窗外依稀可见的港口轮廓:“官俸微薄,不足以养廉,此乃朝廷制度之弊,我无力更改全局,但在上海府这一亩三分地,我可以变通。”
“我已拟定章程,上海府所有官吏,除朝廷正俸外,依职位繁简、责任轻重,另设‘勤政津贴’、‘海事津贴’,其数额……远超其正俸数倍乃至十数倍。此银由市舶司关税及府衙特许收入专项支出,账目清晰,按月发放。”
常乐眼中闪过讶色:“这……这手笔可不小!岂非凭空增加一大笔开销?”
“不然。”陈恪摇头,“若能以此换来吏治清明,效率倍增,其所创造的价值和避免的贪墨损失,远胜于此。我要让他们明白,跟着我陈恪,无需冒险贪墨,只需安心办事,便能获得远超他处的体面收入。但——”
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若有谁嫌不够,还想把手伸向商贾,伸向府库,罔顾我立下的规矩……那我也不会客气。市舶司及府衙将设监察房,专司受理商贾投诉,凡有举报,一经查实,轻则革职逐出上海,永不叙用;重则锁拿问罪,依律严惩!我不管他背后是谁的人,有什么靠山!”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令人心悸的寒意。
常乐深知夫君手段,闻言微微颔首:“如此恩威并施,或可奏效。只是……人心贪欲,总有人会铤而走险。”
“那就拿他们祭旗。”陈恪语气毫无波澜,“非常之时,需用重典。我要让所有人知道,在上海府,贪墨的成本,高到他们付不起。”
这套以“高薪养廉”结合“铁腕治吏”的思路,在此时代堪称石破天惊。
但陈恪深知,对于这座寄托了他太多心血的港口,对于这项刚刚起步、脆弱而又充满希望的事业,一套高效廉洁的行政系统是何等重要。
他绝不允许旧官场的蠹虫们将其蛀空。
然而,仅靠严刑峻法和高薪,仍不足以完全掌控局面。
他需要真正的自己人,占据关键位置,确保政令畅通,贯彻他的意志。
想到此节,他转身对常乐道:“乐儿,磨墨,我要写一份奏请。”
“此刻?”常乐微怔。
“此刻。”陈恪目光坚定,“新府初立,同知一职,至关重要,乃知府副贰,总揽粮饷、户籍、巡捕诸事,非干才不能胜任。我要举荐一人。”
“何人?”
“徐渭,徐文长。”陈恪吐出这个名字。
常乐恍然:“那位绍兴狂生?听闻他如今在广东某偏僻小县任县令,郁郁不得志。”
“正是。”陈恪眼中闪过一丝感慨,“文长之才,胜我十倍,唯性情疏狂,不容于俗吏。然其通晓经济,智计百出,更难得的是心怀大志,与我所见略同。且他乃我故交,深知我秉性抱负,若得他来任上海同知,必能与我同心同德,将上海府诸事打理得井井有条。此乃私心,亦是公义。”
这确是一步妙棋。
同知为府衙二把手,权柄极重。
由徐渭出任,既能得一强力臂助,又能将人事、财政等核心权力牢牢抓在自己人手中,避免被南京或其他势力安插人手掣肘。
这是权力带来的便利,也是巩固权力的必要手段。
奏请很快写就,言辞恳切,力陈徐渭之才堪当大任,于新府开拓之际,正需此等锐意进取之才云云。
但他并未直接呈送御前,而是先找到了黄锦。
行在一间偏殿内,陈恪将奏请文书递给黄锦,低声道:“黄公,此乃下官一点浅见,关于上海同知人选之愚见,烦请黄公得便时,代为呈送御览。陛下日理万机,此等微末吏员迁转之事,本不敢烦扰圣听,然新府用人,关乎开海大计,故冒昧呈请,伏乞圣裁。”
黄锦何等精明,接过文书,略一扫过,便知陈恪心意。
他眯眼笑了笑,声音压得更低:“伯爷客气了。徐文长之名,咱家亦偶有耳闻,确是才子。伯爷举贤不避亲,一心为公,咱家定会寻个合适的时机,将伯爷之意奏明皇爷。只是……这等越级拔擢,恐惹物议,陛下即便准了,想必也不会明发上谕,多半是让南京吏部依例办理。伯爷心中有数便好。”
陈恪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立刻拱手:“多谢黄公!下官明白!”
一切尽在不言中。
皇帝需要维持超然姿态,避免给人留下干涉吏部正常铨选、过分偏袒陈恪的印象。
但默许之下,让南京吏部去“依例办理”,其中可操作的空间就太大了。
只要皇帝不反对,南京吏部那些老油条,谁会为了一个广东县令的升迁,去驳靖海伯、新任上海知府的面子?更何况,这背后很可能还有皇帝的默许。
果然,次日,黄锦便悄悄递来回话:陛下看了,未置可否,只是淡淡说了一句“上海新府,用人当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便让黄锦将文书转送南京吏部“参酌”。
陈恪闻言,心中大定。
陛下这态度,已是最大的支持。
很快,一纸发自南京吏部的调令,便会以“正常轮转”的名义,发往广东那个偏僻小县。
调徐渭任南直隶上海府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