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顺帝荒淫失民心,明军北伐破大都(2/2)
短短数年之间,朱元璋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江南地区,迅速实现了一统天下的霸业。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还招揽到了一大批智勇双全的文臣武将,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徐达、常遇春以及足智多谋的刘伯温等人。这些人才汇聚一堂,使得朱元璋的实力愈发强大,无人可挡。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一这一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南京城内外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街头巷尾人来人往,人们脸上都挂着兴奋和期待的笑容。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身上穿着一件华丽无比的衮龙袍,袍子上面用金丝银线精心刺绣着五条栩栩如生的五爪金龙。只见他身姿挺拔,气宇轩昂,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威严与自信。
随着一阵悠扬的乐声响起,朱元璋缓缓起身,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天坛。一路上,两旁站立着文武百官和士兵侍卫,他们整齐划一地向皇帝行礼,表示忠诚与敬意。
当朱元璋登上天坛时,全场一片肃静,只有微风轻轻拂过旗帜发出的沙沙声响。他面向北方,双手合十,虔诚地祈祷了一会儿,然后高声宣布:今日乃吾登基之日,自即日起,国号定为,年号!愿上苍保佑我大明江山永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话音刚落,台下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紧接着,无数彩色烟花腾空而起,照亮了整个天空,将这座古老的城市装点得如梦似幻。
登基大典结束后不久,朱元璋立刻召见了徐达和常遇春两位大将,并亲自带着他们来到书房。一进门,朱元璋就径直走到书桌前,拿起一支朱笔,用力在地图上的元大都说处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然后转过身对二人说道:元廷统治无道,致使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现在时机已经成熟,我们必须发动北伐战争,一举消灭元朝,让天下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说到这里,朱元璋的声音变得越发沉稳而有力,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徐达和常遇春二人异口同声地应下军令状后,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向北进发。这支明军军纪森严,他们一路前行,对沿途的民众秋毫不犯,不仅如此,每当遇到灾荒之年或者战乱时期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时,这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会毫不犹豫地打开官府仓库中的粮仓,将其中储存的粮食分发给那些饥肠辘辘的老百姓以解燃眉之急。
当军队抵达山东济南时,城中的百姓正遭受饥荒之苦。于是,徐达果断下令开启官仓,并组织士兵将里面堆积如山的谷物搬运出来,按照人口数量平均分配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看着手中沉甸甸的大米,人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口中不停地念叨着:“感谢天兵神将啊!”
同样的善举也发生在了河北保定地区。由于之前曾遭到过元朝军队的洗劫,这里许多村庄都变得残破不堪,房屋被毁,农田荒芜。然而,当明军到来之后,一切都开始有了转机。士兵们自发地行动起来,帮助当地的村民修复被烧毁的房屋,重建家园。他们不辞辛劳,日夜奋战,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这片曾经饱受苦难的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面对这样一支仁义之师,百姓们感动不已。他们纷纷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和美酒来犒劳这些远道而来的恩人,有些人甚至自告奋勇地担当起向导的角色,带领明军巧妙地避开敌人设置的重重关卡。相比之下,此时的元军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当明军刚刚踏入山东境内时,守城将领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城门向他们投降;待到进军至河北一带时,元军更是如惊弓之鸟般四散逃窜,有些胆小鬼甚至来不及穿戴好盔甲,一心只想着如何保住性命要紧。
同年七月,阳光似火,酷热难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前线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后,明军终于成功攻克了通州城!至此,他们距离元朝首都——大都是如此之近,可以说是仅有咫尺之遥!
这个惊人的消息如同一道惊雷般迅速传遍整个京城,并以最快速度传入宫廷之中。此时此刻,顺帝正悠然自得地坐在后宫内,与奇氏皇后对弈棋局。正当两人全神贯注于棋盘之上、难分胜负之际,忽然间一名内侍匆匆跑来,气喘吁吁地向皇帝禀报:“启禀陛下……通……通州失陷啦!”
话音未落,顺帝手中紧握的那颗棋子便如同失去支撑一般,“啪嗒”一声坠落在棋盘之上。与此同时,他原本红润的面色也在刹那间变得惨白无比,甚至连双唇都开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显然,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令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惊慌失措不已!
稍作镇定之后,顺帝连忙吩咐身边侍从赶紧去传召朝中诸位大臣前来商议应对之策。然而,当众人赶到宫殿之时,却发现朝堂之上冷冷清清,仅寥寥数名官员到场而已。原来,那曾经深得顺帝宠信的哈麻眼见大势已去,早早就携带一众亲信以及多年来巧取豪夺所得的巨额财富,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地从西门出逃,转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其余那些留守都城的大臣们,则因为意见分歧严重,彼此争论不休,始终无法达成一致共识。有的人坚决主张要死守大都,决不能让敌人轻易攻破这座象征着皇权威严的城池;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应该尽快迁往北方的大漠地区,以避其锋芒,保存实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一时间,大殿之内喧闹声此起彼伏,争吵之声不绝于耳,场面混乱不堪,根本没有人能够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解决当前困局。
陛下,请三思而行啊!万万不可迁都啊! 老臣庆童满脸泪痕,双手紧紧握住手中的拐杖,身体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着。他艰难地跪倒在地,眼中满是哀伤和决绝。
大都可是太祖皇帝成吉思汗历经千辛万苦才打下的江山社稷啊!它不仅是我大元的政治中心、经济枢纽,更是我们整个国家的精神象征啊!如果就这样轻易舍弃,恐怕会令天下百姓人心惶惶,甚至有可能导致我大元走向灭亡之路啊! 说到最后,庆童几乎已是声嘶力竭,泪水如决堤般从那布满岁月痕迹的脸颊滑落。
顺帝默默地注视着眼前这位忠心耿耿却又年迈体弱的大臣,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知道庆童所言不假,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明军,自己实在无力抵抗。一时间,无数回忆涌上心头——太庙中的那些列祖列宗们似乎正用严厉的目光责备着他;而挂在墙上的真金太子画像,则仿佛也在对他摇头叹息……
然而,当脑海里浮现出明军那锋利无比的长枪以及滚滚而来的铁蹄时,顺帝终究还是咬咬牙,缓缓地摇了摇头。他的嗓音略微有些发颤:不……不行,庆爱卿,此次明军实力太过强大,若强行坚守,无异于以卵击石,徒增伤亡罢了。朕心意已决,即刻起便迁都至漠北地区,只要保住这口气,将来定有东山再起之日!
当夜,万籁俱寂,月光如水洒落在大地上。顺帝身着一袭黑袍,神情凝重地带领着皇后、太子以及一众蒙古贵族悄然来到大都城的北门——健德门。他们小心翼翼地推开厚重的城门,生怕发出一点声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门外停靠着几辆装饰华丽的马车,车夫们早已等候多时。众人迅速登上马车,马蹄声响起,车队缓缓驶出都城,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顺帝坐在马车内,心情沉重无比。他透过车窗望着身后渐行渐远的大都城,心中满是不舍和眷恋。灯火辉煌的城市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但此刻它已不再属于自己。
当车子行至城外一段距离时,顺帝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悲痛,让车夫停下马车。他独自一人走到车辕处,手扶栏杆,遥望着远方的大都城。那里有他成长的足迹,有他熟悉的一切……
顺帝的目光渐渐模糊起来,泪水如决堤般涌出眼眶。他看到了自己曾经嬉戏玩耍的沉香亭,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也看到了那片人工建造的繁华“街市”,如今却显得如此凄凉落寞。
突然间,儿时祖母教导他诵读《论语》的声音在耳边回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紧接着,又浮现出真金太子那句意味深长的话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记忆碎片如同潮水一般涌上心头,令顺帝心如刀绞。
然而现实却是这般残酷无情!他不禁自嘲道:“我这个亡国之君啊,竟然沦落到抛弃子民独自逃命的地步!祖先们历经千辛万苦才打拼下这片大好河山,而今却要断送在我的手中……”想到此处,顺帝痛苦地闭上双眼,不愿再看眼前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大都城。
八月二日,徐达率领明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大都。士兵们推开太庙的大门时,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真金太子和苏婉清的牌位上,给冰冷的木头镀上了一层暖光。苏婉清的牌位上,“贞慧皇后”四个字虽蒙着薄灰,却依旧清晰,透着一股安静的力量。徐达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拿起牌位,用袖子轻轻擦去灰尘,感慨道:“真金太子仁厚,贞慧皇后贤德,若是他们能执掌朝政,大元也不会落到这般田地。只可惜,他们生在了这个乱世,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
明军占领大都后,朱元璋下旨,将大都改名为“北平”,寓意“北方平定”。至此,元朝在中原的统治,正式结束。消息传到漠北,顺帝在简陋的帐篷里痛哭流涕,他想召集旧部反攻,可蒙古贵族们早已人心涣散,有的投降了明朝,得到了封地;有的自立为王,占据了草原的一部分;连他身边的侍卫,都有人偷偷逃跑,去找新的出路。曾经横跨欧亚、盛极一时的大元王朝,如今只剩下漠北的一片草原,和一个苟延残喘的“北元”政权,在风沙中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