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章 时砂研究成果的分享与交流(1/1)
时砂在时空稳定、意识连接、生物影像及医疗领域的一系列突破,让跨时空守护联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了整合各时空的智慧,推动时砂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江浅决定组织一次 “跨时空时砂研究成果分享会”,邀请 1913 年、1938 年、1967 年及现代的科研人员、专家共同参与。
会议在现代实验室的多功能会议厅举行,通过时空通讯器实现四地实时连线。会议厅的主屏幕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显示各时空团队的参会现场 ——1913 年的会场设在钟楼旁的临时研究室,陈砚团队身后是刚完工的钟楼铜钟;1938 年的会场位于战壕旁的简易帐篷,陆峥团队的背景里能看到运行中的时砂干扰装置;1967 年的会场则是设备齐全的生物实验室,苏蔓团队面前摆放着时砂能量增幅装置和细胞培养皿。
“首先,感谢各时空团队在时砂研究中付出的努力,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分享成果、交流经验,希望能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 江浅作为会议主持人,率先发言,“究进展。”
陈砚团队的分享聚焦 “时砂与青铜棺阵的协同稳定作用”。陈砚手持一份手绘的棺阵图纸,指着上面的符号说道:“我们在钟楼铜钟旁放置时砂容器后,发现铜钟与青铜棺阵的能量共鸣强度提升了 30%。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时砂的能量能强化棺阵的‘时空屏蔽效应’,之前偶尔出现的‘时空幻影’现象,在时砂与棺阵协同作用下,彻底消失了。” 他还展示了一组数据对比图:“这是放置时砂前后,棺阵周围的能量波动记录,放置后频率稳定在 12.0-12.3 赫兹,波动幅度减少 60%。”
江浅点头称赞:“这个发现很重要!时砂与传统巫葬器物的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升时空稳定效果,为我们构建‘多层时空防护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接下来是 1938 年的陆峥团队,他们的分享主题是 “时砂在战场遗迹时空裂缝修复中的应用优化”。陆峥站在战场遗迹的现场画面旁,介绍道:“我们在之前的基础上,尝试将时砂与干扰装置结合,研发出‘时砂 - 电磁复合干扰系统’。通过调整时砂能量与电磁干扰的配比,裂缝修复时间从原来的 20 分钟缩短至 12 分钟,且修复后的裂缝区域,地脉能量传导效率提升 25%。” 他还播放了一段修复过程的视频:“大家可以看到,时砂能量能引导电磁干扰精准作用于裂缝核心,避免能量浪费,这对修复复杂的时空裂缝特别有效。”
苏蔓团队对此很感兴趣,提问道:“你们在调整能量配比时,有没有遇到时砂频率与电磁频率冲突的问题?我们在研发增幅装置时,曾因频率不匹配导致能量损耗增加。” 陆峥回答:“确实遇到过,后来我们在系统中加入了‘频率协调模块’,让电磁频率实时跟踪时砂频率波动,冲突问题就解决了,你们可以参考这个思路优化增幅装置。”
1967 年的苏蔓团队,重点分享了 “时砂对细胞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苏蔓身后的屏幕上展示着细胞显微镜图像:“我们通过基因测序发现,时砂能量能激活人体细胞中的‘Sox2’基因 —— 这种基因与细胞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密切相关。激活后的 Sox2 基因,能促进细胞分泌更多的生长因子,加速受损细胞修复。” 她还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接受时砂能量作用的细胞,Sox2 基因表达量比对照组高 42%,生长因子浓度提升 38%。”
周教授立刻追问:“这种基因激活效应是否具有特异性?比如只针对修复相关基因,还是会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 苏蔓回答:“目前的研究显示,时砂能量对 Sox2 基因的激活具有特异性,未发现对其他基因的异常影响,但我们还在进行长期观察,确保其安全性。”
最后,江浅团队分享了 “时砂在医疗领域的初步应用成果”,展示了慢性胃溃疡、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前后对比数据,以及 “时砂能量医疗传输仪” 的技术参数。“我们发现,不同疾病需要不同的时砂能量强度和传输方式,比如胃溃疡适合 8 单位能量的腹部贴片传输,周围神经病变适合 6 单位能量的局部电极传输。” 江浅说,“下一步,我们计划研发针对不同疾病的专用治疗探头,提升能量传输的精准度。”
会议的交流环节更加热烈。1913 年的陈砚团队提议:“可以将时砂与巫祝仪式结合,探索时砂能量在传统祭祀中的应用,或许能进一步强化仪式的时空稳定效果。”1938 年的陆峥团队则建议:“各时空可以共享时砂的频率波动数据库,建立统一的‘时砂能量参数标准’,方便不同团队之间的技术对接。” 苏蔓团队提出:“希望能与现代团队合作,开展时砂能量对干细胞再生的影响研究,探索其在器官修复领域的应用。”
江浅认真记录下各团队的建议,总结道:“今天的分享交流让我们收获满满,不仅完善了对时砂特性的认知,还确定了多个后续合作方向。接下来,我们将成立‘跨时空时砂研究协作组’,设立时空稳定、生物应用、医疗创新三个专项小组,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建立‘时砂研究共享数据库’,实时更新各团队的研究数据和技术文档,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会议结束时,各时空团队的成员都面带笑容,眼神中充满了期待。1913 年的陈砚团队已经开始准备时砂与祭祀仪式结合的实验方案;1938 年的陆峥团队着手整理时砂频率波动数据,准备上传共享数据库;1967 年的苏蔓团队则与江浅团队约定,下周开始干细胞再生研究的合作。
夕阳透过会议厅的窗户,洒在主屏幕上,四个时空的参会现场在屏幕上连成一片,仿佛跨越百年的时空在此刻交融。江浅知道,这次成果分享会不仅是对过去研究的总结,更是未来合作的起点。随着各时空团队的紧密协作,时砂的奥秘将被进一步揭开,它在时空守护、生命科学、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必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