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自力更生(2/2)
中耕除草:封垄前中耕2次,第一次浅耕5厘米,第二次深耕8厘米,结合培土防垄面开裂。
对于控蔓关键期,藤蔓长50厘米时,及时翻蔓或提蔓,避免藤蔓扎根消耗养分,旺长地块可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控旺。
膨大肥施用,栽后40-50天,每亩施硫酸钾10-15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穴施或沟施,距植株15厘米,或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2次。
对于水分管理,块根膨大期,也就是栽后60-90天,需水量大,土壤干旱时沟灌,保持垄面湿润。
对于病虫害综合防治,大家也要特别注意。
黑斑病用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灌根,茎腐病用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施。
蛴螬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番薯天蛾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
清理田间残株,冬前深翻土壤冻死虫卵,采用地膜覆盖减少杂草和病虫害。
就这样,百姓按照萧天义的方法,纷纷种植了玉米和番薯。
过了三个月后,到了收货的季节。
萧天义再次把百姓召集起来,讲解了如何收货。
移栽后100-120天,避免低温冻薯,地温低于10时停止生长,低于5易受冻。
采用人工挖掘,轻拿轻放,避免薯块破损,破损薯易腐烂。
而对于暂时吃不完的番薯,收获后在阳光下晾晒2-3天,表皮干燥、伤口愈合,剔除病薯、伤薯。
贮藏窖温度保持10-15,湿度85%-90%,通风良好,可堆放3-4层,底层垫秸秆。
贮藏期间每15天检查一次,及时清理腐烂薯块,窖内可点燃硫磺熏蒸消毒。
玉米与番薯均需充足光照,每日日照6小时,种植时避免与同类作物连作,玉米后茬不种番薯,可与大豆、花生等矮秆作物间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灌溉时遵循“见干见湿”原则,雨季及时排水防涝,收获后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经过萧天义的亲自示范,和耐心讲解,秦国城中的粮食总算够吃了。
但夏国的百姓,缺乏粮食,纷纷来到了秦国,导致流民越来越多。
“陛下,如今流民越来越多,咱们怕是救济不过来了。”云胭说道。
“总是施粥也不是办法,人太多了。”翠儿说道。
“对了,可以让百姓们上山去挖野菜,咱们地处于山区,山里的野菜肯定不少,养活百姓绝对没问题。”萧天义说道。
“野菜是啥?”碧玉疑惑地说道。
萧天义为众人详细介绍了野菜。
野菜是指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种类丰富,不同地区的常见野菜有所差异。
野菜通常指自然生长在野外,未经人工栽培,可作为蔬菜食用的植物,多生长于山坡、草地、田间、路边等。
叶菜类,如荠菜、蒲公英、马齿苋、苋菜、苦菜等,主要食用鲜嫩叶片。
根茎类,如桔梗、竹笋、蕨菜等。
花菜类,如槐花、木槿花、南瓜花等,可焯水后炒食或做馅。
果实种子类,如野豌豆等,但这类野菜相对较少见。
“陛下,您说的这些,我们见到也不认识啊。”云胭说道。
“我把常见的野菜描述一下。”萧天义说道。
荠菜,叶片贴地生长,边缘有锯齿,春季开小白花,是最常见的野菜之一。
焯水后凉拌、包饺子、做汤,口感鲜嫩,略带清苦。
在田间、草地均有生长。
蒲公英,叶片锯齿状,折断后有白色汁液,花为黄色绒球,根可入药。
嫩叶焯水后凉拌,或晒干泡茶,根可炒制后饮用,味道微苦,有清热去火的功效。
在荒野、路边生长。
马齿苋,茎秆肉质,呈紫红色,叶片肥厚,匍匐生长,夏季开小黄花。
洗净后直接凉拌,或炒食、煮粥,口感滑嫩,富含酸性物质,有独特酸味。
在田间、菜地常见,耐旱耐涝。
蕨菜,幼嫩茎秆卷曲,表面有绒毛,成熟后形成羽状叶片,多生长于山林阴湿处。
需多次焯水去除草酸和生物碱,可炒腊肉、凉拌,口感脆嫩,但含少量毒素,不宜多食。
槐花,春季盛开白色串状花,有浓郁香气,生长于刺槐树上。
采摘后洗净,可拌面粉蒸制、炒鸡蛋或做馅,味道清甜。
在庭院、路边常见。
苋菜,叶片有绿色或紫红色,叶脉明显,茎秆直立,夏季开花。
炒食、做汤或凉拌,口感软滑,富含铁元素,红叶苋菜煮熟后汤汁呈紫红色。
在荒地、田间均有生长。
“殿下,这野菜真的能吃么?”翠儿疑惑地问。
“当然了,营养价值很高的。”萧天义说道。
野菜普遍富含维生素c,如荠菜、苋菜、维生素A,如蒲公英、胡萝卜缨、膳食纤维,如马齿苋,以及钙、铁、钾等矿物质。
蒲公英含蒲公英甾醇,有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马齿苋含黄酮类物质,可抗菌消炎;荠菜含荠菜酸,能缩短凝血时间,中医常用其辅助治疗出血症。
野菜多为低脂、高纤维食物,适合减肥人群食用,且天然生长。
“对了,要把注意事项跟百姓讲清楚。”萧天义说道。
部分野菜与有毒植物外形相似,不认识的野菜切勿食用。
多数野菜含草酸、生物碱等成分,需先焯水去除苦涩味和有害物质;槐花等花类野菜需清洗掉杂质和昆虫。
总之,野菜既是美味的天然食材,也蕴含着一定的药用价值,但食用时需以安全为前提,合理辨别、处理和食用,才能充分享受其益处。
萧天义再次叮嘱众人。
碧玉等人将萧天义所说牢记于心,带着一堆人马,发动流民,去山上采野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