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华夏古代的纸币革命为何失败?(二)(1/2)
【事实上,宋、元、明三朝也都有过官方纸币的流行,但最终的结果却都是爆炸性的通胀而后作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围绕华夏第1款,纸币交子的官民博弈。】
看看这么好的发明,当初怎么就不能在华夏充分发挥它应有的金融威力?】
【大家都知道,纸币的起源就是金融机构的存款凭证。】
【当钱庄的兑付信用良好,人们愿意用他们的存款凭证进行交易的时候,这种凭证就成了交易的中介。】
【那么,当某个信用极好的钱庄的存款证明经常发生这种情况,钱庄自己也就发现了自家存单已经成为交易凭证,那么干脆以后存款人姓名就直接留白了。】
【钱庄直接制作一个格式难以复制的定式存单,作为在本庄的兑换凭据,方便大家,也方便了自己。】
【甚至可以准备一些常用面额的凭证来备用,那这样它就完全成了一种定式货币了。】
弹幕滑过:一纸币说到底就是信用担保,这些古代钱庄是真懂!
一这存单模式,妥妥的华夏早期纸币雏形啊!
大明永乐位面。
朱棣凝视高空天幕,微微颔首。关于纸币作为信用凭证的说法。他在先前的影像中已有所了解。高卢鸡国的覆辙更是警醒世人。
若发行机构失信,纸币必将一文不值,迅速贬损。“由此可见,纸币之根本,首在于‘信’。”朱棣思忖良久,暗自笃定。私人钱庄发行纸币,缺乏保障,容易扰乱币制,动摇民心,务必要严令禁止。纸币的发行,必须掌握在朝廷手中,由国家统一推行,方能稳固根基。
至于国家如何维持信用,如何确保百姓愿意用、敢于用,那才是更大的学问。他眼中神光闪动,继续注视天幕,想从中找出那背后的玄机。
【这就是北宋时发生在蜀地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是蜀地呢?】
【其实是因为宋朝初年有一个奇葩的规定,那就是禁止金、银、铜流入蜀地,蜀地人只允许使用铁钱。】
【而铁是一种贱金属,同等价值的铁币就比铜币要重得多。】【当时一贯铁钱重达20几斤,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弹幕滑过:
一好家伙,没点膀力连买菜的钱都拿不动,属实离谱!一这也太沉了,出门带钱得用扁担挑?一宋朝怎么想的?这不就是变相劝人别花钱嘛!
一回复:其实也不是歧视,四川那边从秦汉起就有用铁铸币的传统。
一回复:主要是那时候缺铜,但铁矿多,用铁钱也是无奈之举。
一回复:还有一说是怕铜钱外流,宋朝的铜本来就不够用了。
看到这里,古人们面面相觑,神情满是惊愕与不解。宋初这一条禁令,在他们看来,简直难以想象。竟限制金、银、铜流入蜀地,只准使用沉重无比的铁钱?这岂不是平白给百姓添麻烦?
一贯铁钱重达二十余斤,若赶上大额交易,光是搬运就得累得气喘吁吁。众人心中不禁泛起疑团—一如此安排,背后是否另有隐情?但无论出于何种考量,让普通百姓忍受这般不便,终究还是难以让人信服。
【其实,当时蜀地还尝试过用布帛代替大额货币。】
【但是,帛不容易保存,要是发霉、弄脏或者脆化了,那就得损失很多的钱。】【其次,帛它还是不可分割的,残缺的帛它就只是日用品,而不再是货币。】【商家也就无法把这种只能大额交易的货币作为紧急备用金,始终感觉都受制于朝廷。】【所以,帛+铁这种看似大小相济的货币系统,其实根本不可持续。】
大唐太宗位面。李世民沉思片刻,轻轻颔首。
在他看来,“帛+铁”的组合,不过是权宜之计,虽能应付一时,却难撑长远。帛易损难储,铁笨重难行,二者皆失灵活,怎能承载万民之财用?朝廷若欲控币而不顾民间流通之便,终会伤及根本。
他望着穹幕之中定式存单的出现,心中已有共鸣。“以信立币,方可长治久安。”李世民心下已明,货币之道,终归要归于便民与守信。......
【于是,由存款凭证发展而来的纸币,最先就在蜀地开始流行,在大额交易中的用量就越来越大。】
【而且早期的钱庄面对这种情况,也很重视自家的信用。】
【当时很多钱庄都默认只要存单没有破损,即使是弄脏了,甚至是印鉴已经难以辨别,依然担保其价值。】
【公元995年左右,蜀地又受到了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影响,大量官币蒸发,铁币铸造效率也是极大降低。】
【于是,更多人开始使用各种钱庄的票据进行交易。】
【而后,这些新型的交易票据,逐渐取代官币,成为了蜀地的主要流通货币。】【这些票据就被蜀地人称为交子,交的意思其实就是两面印刷。】【如上所述,一开始流行的其实是私人钱庄发行的私交子,发行交子的钱庄又被称为交子铺。】
【那么交子铺,其实就是在同时履行着存贷银行和货币发行银行的功能。】
弹幕滑过:
一交子铺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早期的私人小银行。
一发币这种大事,绝不能交给民间搞,不然崩盘是迟早的事。
一回复:确实,当时压根没有监管,全靠商人自觉,哪能不出事?
一回复:货币发行权必须握在国家手里,现在只有龙国人泯银行能发龙币。
一回复:要是宋朝那时候搞个国营银行,专门负责发币和货币政策,说不定交子真能搞成
大明洪武位面。
朱元璋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冷意。利可动人心。
若将货币发行之权交予民间钱庄,无异于纵虎归山。贪婪之性必然被无限放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