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太上皇的这番操作实在是高明至极!(2/2)
\"建章宫那次宴会暂且不论,还有其他更加关键的环节值得我们深思,\"桑弘羊继续引导着话题的走向。
\"还有其他例证?\"霍光皱眉问道,表情中带着几分警惕与好奇:\"大人所指为何?\"
\"我们不妨将时间线拉长一些,追本溯源,想一想这次迁徙诸侯王的最初起因是什么?\"桑弘羊点到为止,留给众人思考的空间。
一群智谋过人的政治精英们迅速在脑海中梳理着事件的脉络,试图找出其中的关键节点。
迁徙诸侯王的直接导火索,是陛下在宣室殿宴请三位兄弟,邀请他们前往西域就任封地。
不对,还要再往前推,那只是行动的一部分,并非真正的起因。
促使陛下决定迁徙诸侯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楚王谋逆!\"苏武突然醒悟,脱口而出,眼中闪烁着恍然大悟的光芒。
\"正是!\"桑弘羊满意地点头赞许道:\"当初太上皇北征匈奴期间,楚王图谋不轨,陛下按而不发。\"
\"直到太上皇凯旋归来后,才将此事交由太上皇处置,这其中的深意,你们可曾思考过?\"
\"随后,太上皇又做了哪些事情?事情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
太上皇在处理完楚王谋反一事后不久便宣布退位,由当今陛下登基继位,之后便开始了迁徙诸侯王的大规模行动。
然而,在这一系列事件中,还有一个被人忽视的重要环节。
太上皇在退位前曾亲自巡视东境,带回了广陵王刘胥,并将其软禁在宫中。
当时朝野上下甚至盛传太上皇有意处死广陵王,为当今陛下扫清障碍,平定潜在威胁。
直到陛下出面求情,提出迁徙诸侯王的折中方案,广陵王才幸免于难,保住性命。
在场的大臣们眉头紧锁,他们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了什么,但还是无法将这些零散的片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正在众人冥思苦想之际,桑弘羊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再次响起:\"太上皇是什么样的人?他一生杀伐决断,何时如此优柔寡断过?若真要除掉广陵王,何必大费周章地软禁,直接一杯毒酒送其上路不是更加干脆利落?\"
\"若真有杀心,哪里还会留给陛下求情的机会?又怎会有后来的迁徙诸侯王一事?\"
\"这一切,真的只是陛下对广陵王施以恩德的偶然之举吗?\"
这一番话犹如晴天霹雳,瞬间击中了所有人的思想盲区!
众人眼中同时迸发出恍然大悟的光芒,如梦方醒,仿佛一块遮蔽视线的厚重帘幕突然被掀开!
桑弘羊的分析实在太有道理了!
太上皇的性格举世皆知,素来是雷厉风行,一旦决定的事情,绝不拖泥带水,即便面对天王老子也会坚定执行到底!
他从不是一个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君主!
如果太上皇真的想要除掉广陵王,以他的行事风格,早在东巡时就会悄无声息地赐予广陵王一杯毒酒,彻底解决问题。
他怎么会多此一举,将人带回长安,又是软禁,又是恐吓,制造如此大的声势?
这种拖拖拉拉的做法,既不符合太上皇一贯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也会让陛下处于尴尬的境地。
要杀一个人,特别是杀自己儿子的亲兄弟,按照常理应该悄无声息地进行,尽量避免在当事人面前直接动手。
怎么会刻意将威胁摆在陛
即便陛下真的认为自己的兄弟构成了威胁,难道他会直接开口对太上皇说:\"父皇,请您尽快处死我的兄弟,好让儿臣高枕无忧\"?
这种有违人伦的请求,哪个做儿子的能够开得了口?
所以,太上皇的这种做法不仅让陛下左右为难,也让自己的行动受到掣肘,根本不是一个精明老狐狸会做的选择。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来在宴会上出现的赵王、胶东王等人,如果太上皇真有意除掉这些潜在威胁,何必搞得如此复杂?
直接一杯毒酒下去,神不知鬼不觉地解决问题,根本不会给陛下留下任何求情的余地!
由此可见,太上皇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想要杀害诸侯王的打算!
他那番咄咄逼人的死亡威胁,不过是在等待陛下挺身而出,替这些王爷们求情!
如此一来,太上皇对诸王恶言相向,而陛下则扮演救世主的角色,给予安抚与保护。
这一压一抬,一张一弛之间,恰好为新登基的皇帝创造了收买人心的绝佳契机!
加之正值新君登基之际,更是让陛下赢得了\"仁德明君\"的美誉,为稳固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一步分析,太上皇的这番操作实在是高明至极!
与此同时,太上皇精妙地借着这场谋逆风波,如同一位老练的棋手,逐步实施对诸侯王势力的全面整肃,手段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在太上皇煞气腾腾的死亡威胁阴影笼罩下,被迁往西域或漠北的命运瞬间从残酷流放蜕变为难得的救命恩典,这份恩德的转化之快令人目眩神迷。
年轻的皇帝借此良机巧妙安抚三位亲兄弟,宛如一位温柔却坚定的长兄,以情感和理性完美平衡的姿态赢得了他们的衷心感激。
这三位被\"抢救\"下来的皇族成员随后又成了陛下收服其他诸侯王的绝佳工具,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成为了最有说服力的活广告。
一环紧扣一环,每一步棋都落在最精准的位置,每一道指令都恰到好处地推动着这盘宏大的博弈向前发展,宫廷政治的精妙令人心惊。
这场浩大的政治行动最终完美实现了对所有诸侯王的彻底清除,从而根除了困扰大汉朝数代君王的隐患,解决了一个曾被认为难以撼动的权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