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第一个将西域正式纳入大汉版图的皇帝!(2/2)
然而由于史氏牵涉刺杀刘旦的阴谋,被太上皇刘彻赐予一杯毒酒,就此命丧黄泉。
官方的对外说法是,史氏因参与外戚之乱而伏诛,这才有了刘据方才的解释。
不过这些掩人耳目的说辞,无非是为了避免皇家丑闻外泄罢了。
原太子妃史氏被废后,刘据从民间选拔了一位新的太子妃,也就是现在的赵王妃。
如今的赵国太子,正是这位新王妃所生。
而原来的长子刘进,则沦为了一个没有地位的庶子。
而且因为其生母史氏的种种过激行为,导致他在赵王府中备受冷落。
无论是刘据真的迁怒于他,还是担心陛下因想起当年的刺杀事件而迁怒于他,刘据都必须有所表示。
冷落长子,甚至是苛责训斥,这都是常有的事。
总之这些年来,刘据的长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虽然出身王侯之家,却过着近乎贫寒交迫的生活,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这些家事,刘旦其实早有耳闻,但他从未干预过,毕竟这是赵王的家务事,外人不便多言。
赵王如何对待自己的儿子,是他自己的选择与责任。
至于今日突然问起刘据长子的情况,可不是为了什么可笑的\"留质\"计划!
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刘旦已经看穿了诸侯王们的误会与盘算。
刘旦询问刘据长子的情况,完全是出于另一个目的,与所谓的\"质子\"毫无关系!
严格来说,这个问题与刘据的长子关系也不大,真正的关键人物是刘据的长孙!
见刘据转身要去召唤自己的太子,准备献出投名状,刘旦连忙出声阻止:\"且慢!\"
\"朕并非询问你的太子,而是特意问你的长子。\"
我的长子?究竟有何贵干?难道不是要我的嫡子当质子?
面对刘据疑惑不解的神情,刘旦也不多做解释,继续追问道:\"你的长子今年具体多大了?他是否已经成婚生子?\"
\"呃……妻子倒是娶了,但是否已有子嗣,臣实在不甚清楚。\"刘据尴尬地回答道。
他的长子多年来被自己冷落在外,自从当年那场刺杀事件后,长子就被安置在了府邸外的偏远住所。
这是刘据刻意为之,以示与长子及其母家划清界限。
因此长子近年来的生活状况如何,刘据确实知之甚少,无法详细回答。
看到刘据这般窘迫的表情,刘旦已经猜到了事情的大致情况。
他只是轻轻摇头,随即示意张让前往队伍后方,将赵王的长子带到面前来。
这一举动更是让众人困惑不解,满腹疑问。
陛下到底要做什么?若是要留质子,应该选取嫡子才对。
为何非要见这位早已失宠的庶长子?这其中有何深意?
诸侯王们百思不得其解,百官们也是一头雾水,唯有刘据本人,此刻已是冷汗直流,如坐针毡!
刘据心中惶恐不安,思绪万千:\"难道老三还记得当年的血海深仇?史氏曾试图刺杀他,后被老爷子赐死。\"
\"如今我带着长子即将远行,莫非老三担心我们父子日后回来复仇?\"
\"所以今日将人叫来,是要斩草除根吗?\"
刘据心乱如麻,既担忧老三心怀旧恨,又庆幸自己早已与长子疏远。
好在这些年自己对长子多有冷落,想必今日的灾祸不会牵连到自己身上吧?
就在刘据胡思乱想之际,张让已经带着人回来了。
令人意外的是,来人不止一个,而是一家三口——一个十六七岁的清瘦少年,一个同龄的少妇,以及她怀中抱着的一个婴儿!
看着这对年轻夫妇,刘旦不禁摇头感慨,古代人婚育确实早得惊人。
内心吐槽归吐槽,眼前两人已经恭敬行礼完毕。
正是刘据的长子刘进和他的妻子王氏。
然而刘旦的目光越过这对年轻夫妇,直接落在那襁褓中的婴儿身上,那才是他真正关心的对象!
\"这孩子叫什么名字?\"刘旦语气柔和地询问道。
小心翼翼候着的王氏怯生生地看了一眼自己的丈夫,两人脸色苍白如纸。
他们不明白陛下为何突然召见,又为何对一个婴儿的名字如此关心。
但此刻容不得他们多想,面对皇权威严,只能老老实实回答。
王氏迟疑片刻,才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回陛下的话,犬子年幼体弱,常有疾病缠身,所以民妇给他取名为刘病已。\"
刘病已!历史上的汉宣帝!
唉!听到这个名字,刘旦忍不住轻叹一声,感慨命运的神奇安排。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因为\"巫蛊之祸\",刘据被诛杀,他的长孙刘病已流落民间。
那孩子生活艰辛,体弱多病,因此被取名为\"病已\",寓意病痛早日离去。
没想到如今因为\"外戚之祸\",虽然刘据幸免于难,但他们一家仍过着相对贫苦的生活,依然出现了同名的刘病已!
真是造化弄人,历史的轨迹虽然改变,某些细节却依然惊人地相似。
原本历史上的这位刘病已可是一位不平凡的帝王。
他是第一个将西域正式纳入大汉版图的皇帝!
在汉武帝奠定的基础上,他彻底击溃了匈奴的残余势力!
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被大汉打败的匈奴本应西逃,去祸害中亚和欧洲那些不堪一击的弱小国家。
然而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被彻底改写,因为这个时空的匈奴已经灭族,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了!
他们已不复存在于这个世界!
纵观历史长河,汉宣帝无疑堪称一位才干卓绝、智慧超群的帝王人物,即使在千古帝王谱系中也足以占据一席之地。
虽然眼前这个刘病已尚且年幼,襁褓中的稚嫩面庞上还带着婴儿特有的红润,但刘旦的目光中却闪烁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与欣赏之情。
在这个风云变幻、天下初定的时代,刘旦内心暗自揣测着,这个与历史上同名的孩童,是否同样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若将其留在长安精心培养,或许能亲眼见证一代明君的成长历程,这般想法在刘旦心中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