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诸侯王就算有机会谋反,也终究姓刘!(2/2)
毕竟同为汉人,文化相通,诸王更容易在中原招募兵士,号令天下!
诸侯王能否成功谋反,关键并不在于他们拥有多少机会,而在于当朝刘氏天子是否昏庸无能!
若是皇帝英明睿智,励精图治,任何反叛之心都将如同春雪般消融殆尽。
若是皇帝昏聩软弱,荒淫无度,那么即便没有诸侯王的威胁,大汉江山也注定会轰然倒塌。
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教训莫过于王莽篡位事件。
大汉初期的几代帝王,个个英姿勃发,文帝、景帝功绩彪炳,刘彻更是威名远播,举世瞩目。
刘彻之后的两代君王,汉昭帝、汉宣帝治国也颇有建树,继承了先祖的优良传统。
然而!再往后的元、成、哀、平诸帝,以及那个襁褓中的孺子婴,却是一代不如一代,昏庸至极!
最终才导致了王莽成功篡位,汉室江山中断!
细细思量,在这整个衰落过程中,诸侯王始终未曾掀起任何大的风浪。
由此可见,若是皇帝自身腐朽堕落,不必等诸侯王出手,朝廷内部的权臣野心家就会率先发难。
这股力量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诚然,刘彻所言也并非全无道理。
在推恩令的长期作用下,诸侯王势力虽然日渐分散弱小,但借助刘氏皇族后裔的身份,确实可以在关键时刻号召四方,成就大业!
历史上最鲜明的例证莫过于被称为\"大魔导师\"的刘秀!
刘秀乃是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的玄孙,世代沉沦。
在王莽篡权时期,因为推恩令的层层削弱,刘秀的父亲已经只是一名微不足道的县令,而他自己更是家中排行第三的子嗣。
几乎没有任何实权可言,平平无奇。
然而正是凭借着刘氏皇族的尊贵血统,刘秀依然能够在乱世中崛起,招揽英才,集结军队。
最终靠着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手段,重新夺回了属于刘氏的天下基业。
在大汉朝廷的体系中,只要流着刘氏的血脉,就拥有成就大业的潜在可能,关键只看时机与个人能力了。
准确地说,最重要的还是要遇上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
否则又何来\"时势造英雄\"的契机?
就如同东汉末年,那位中山靖王后裔不也在蜀地建立了一个割据政权吗?
不过,这些深远的忧虑对于刘旦而言实在不值一提,毫无意义。
他虽不敢自诩为明君圣主,胸怀天下,但与\"昏庸\"二字绝对毫无瓜葛,风马牛不相及。
只要他在位一日,刘氏诸侯王便休想有丝毫翻身的机会!
至于数百年后的大汉命运?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能够妥善处理好当下之事,已是仁至义尽,无愧于心,何必为几百年后的事情瞎操心?
当然,这番心里话是决不能直接告诉老刘的,必须换一种更加委婉的表达方式:
\"父皇明鉴,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能够确保大汉百年安宁,已经是极大的成就了。\"
刘彻闻言挑了挑灰白的眉毛,神情中流露出几分不以为然的意味。
区区百年安宁怎能满足一代雄主的宏愿?他渴望的是千秋万代,永世不移!
然而不等刘彻开口表达不满,刘旦又继续说道:\"父皇何必杞人忧天,过度忧虑?有推恩令这一利器在手,诸侯王只会日益衰微,愈发式弱。\"
\"父皇英明神武,已经成功铲除了外戚专权与宰相独大的隐患,皇权已经达到空前的集中程度!\"
\"就这般稳固的基础,若后世还有诸侯王能够成功叛乱,那只能说明当朝皇帝过于无能!\"
\"这汉家天下,本就该换个明主来继承了!\"
见刘彻面露不悦之色,刘旦连忙补充道:\"父皇息怒,儿臣并非妄言。大汉诸侯王也同样是刘氏子孙,无论谁坐在龙椅上,都姓刘,不都一样吗?\"
\"这偌大的汉家江山,始终牢牢掌握在我刘氏一族手中,不曾旁落!\"
\"漠北草原恰好是锻炼人才的绝佳之地,将他们迁往边疆,总比圈养在各地像猪一样无所事事要好得多。\"
\"若是日后长安的皇帝软弱昏聩,而草原上却崛起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刘氏英杰,取而代之又有何不可?\"
\"这正是淘汰劣质,选拔精英的最佳方式,也是确保大汉千秋万代的不二法门!\"
其实这样的历史模式在后世也屡见不鲜,绝非空穴来风。
北齐的高欢、隋朝的杨坚、明朝的朱棣都是很好的例证。
尤其是朱棣与朱允炆的对比更为鲜明:朱棣性格刚毅,既通武略又精文事,刚柔并济,胸怀大志。
而朱允炆呢?从小被儒家思想过度熏陶,空有一身书生意气,却缺乏实干精神,多少有些迂腐不堪。
从靖难之役中他所犯的种种昏招来看,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人选!
由朱棣取而代之,反而为大明王朝增添了几十年的辉煌岁月!
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大汉王朝的历史进程!
看看大汉后期那些昏庸无能的皇帝,一个个只知宠信宦官,沉溺美色。
任由权臣把持朝政,胡作非为!
有这样的废物皇帝在位,还不如让一个有能力有手段的刘氏宗亲取而代之,至少能延续刘家天下!
哼!免得祸国殃民,断送祖宗基业!
刘彻虽然不知道朱棣是何许人也,但他却能领会老三言语中的深意。
归根结底就是:肉烂在自家锅里,也胜过拱手送人!
诸侯王就算有机会谋反,也终究姓刘!
老三说了这么多,其他的刘彻或许未必记在心上,但有一句话却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弦:
\"这大汉江山,永远是我刘家的!\"
刘彻不由长叹一声,若有所悟道:\"也罢,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过度忧心?\"
推恩令、撤宰相、除外戚、设刺史,这些强化皇权的重要措施他都亲手创立推行了。
如果做了这许多防范,还是抵挡不住诸侯王谋反,那么大汉确实该换个有能力的明主了!
去漠北就去漠北吧,若他们日后真有本事卷土重来,也算是自己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