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世事沧桑,一切都已不同往昔!(1/2)
毕竟路途遥远,天高皇帝远,哪有让他们代为统治、坐收供奉来得方便?
而且就算是计谋,他们也不惧怕!
改了诸侯王为郡县制,朝廷也无法实际插手他们的统治。
西域大小官吏全是他们的心腹亲信。
最关键的是,每个世家都有自己的私兵。
在天高皇帝远的西域,就算朝廷想派官员前来干预,他们也有充分的信心将其架空!
铁打的世家,流水的官员。
权力依然会牢牢掌握在他们手中,世代相传!
众使臣心动不已,立即付诸行动,与张让深入讨论起具体细节。
张让不再理会其他,只抓住一点:每年的朝贡绝不能短缺。
他甚至锱铢必较,细到上贡多一两黄金、少一名美女都要斤斤计较。
这番表现,更让众使臣确信不疑,彻底打消了顾虑。
张让这边商谈完毕,宣室殿那边的小朝会也已近尾声。
宣室殿内,夕阳余晖透过雕花窗棂,将殿内映照成一片金黄。
张让如毒蛇般悄无声息地滑至刘旦身侧,弯腰贴近天子耳畔,低声絮语一番,随后从袖中取出几颗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西域宝珠,双手呈上。
\"留着吧,不必如此。\"刘旦随意挥手,目光中透着一丝不屑与玩味。
紧接着,帝王唇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讥讽的光芒,心想世袭郡守这等荒谬之举,简直闻所未闻。
这帮世家门阀的狂妄胆量,当真令人叹为观止。
不愧是我大汉的世族豪强,胃口之大,野心之盛,竟已到了如此地步。
嗤笑声落下,刘旦面色渐趋平静,转而向张让吩咐道:\"将此事告知他们吧,朕倒要看看这些臣子如何反应。\"
当张让与陛下窃窃私语之时,群臣皆假装浑然不觉,各自伏案处理公务,神态专注如常。
待张让正式开口之际,众臣方才整齐划一地抬起头来,仿佛这才留意到殿上正在议事。
巧妙略过那荒诞不经的\"世袭郡守\"一事,张让将西域势力转变的大致情况娓娓道来,言简意赅却又不失详尽。
张让话音刚落,满殿官员面面相觑,目光中流露出难以置信的震惊。
将那遥远混乱的西域诸多小国纳入大汉版图,设立郡县治理?
那些桀骜不驯的蛮夷小国竟然甘愿俯首称臣?
这群辅政大臣个个都是人精,哪一个不是官场浮沉数十载的老狐狸?
稍作思考,他们便心领神会,猜到西域那些忽如其来的小国必然与当今陛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十有八九,这些小国就是陛下精心扶持、暗中培植的傀儡势力!
此时回想起来,一切疑惑都有了解答。
难怪当初听闻西域有世家僭越建国,称异姓王时,朝中臣子个个义愤填膺,怒火中烧。
而太上皇与当今陛下却对此事漠然处之,没有丝毫震怒之意。
原来,这一切早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众臣心头不由为之一凛,面色凝重如铁。
陛下在西域的这盘棋局恐怕已经运筹帷幄多年,而太上皇显然也是知情者,甚至可能是策划者之一。
这分明是要彻底吞并西域,将其纳入大汉的版图啊!
事关陛下的深谋远虑,牵涉皇家大计,众臣立刻收敛心神,谨言慎行,唯恐一言不慎触怒龙颜。
\"霍光,此事便交由你负责,派遣得力心腹随同那些使臣前往西域,划分郡县疆界。\"刘旦沉声下令,目光如炬地望向这位辅政大臣。
\"你只需确定何处归属我大汉统辖,绘制详尽堪舆图即可,其余事务暂不必过问。\"帝王的语气平淡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霍光立刻躬身作揖,声音恭敬而坚定:\"臣领旨,必不负陛下重托!\"
刘旦微微颔首,心中暗喜,不费一兵一卒便将西域纳入囊中,这一步棋走得妙不可言。
然而,他的战略布局尚未完成,还差最后一步至关重要的棋子。
思及此处,刘旦不禁失笑摇头,心中盘算着接下来的安排。
他曾说过不在乎谁来统治西域,但那并不意味着他愿意将权力拱手让给外人。
西域地处偏远,天高皇帝远,若派遣寻常流官前去,极易被当地势力架空,难以掌控局面。
既然如此,何不派遣世袭官员前往?
刘旦向后靠在龙椅上,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随即吩咐道:\"张让,速去宣赵王、广陵王、胶东王入宫,就说朕欲与他们共饮晏宴。\"
陛下宴请三位诸侯王的消息并未大肆张扬,宫廷内外鲜有人知。
然而,有一类特殊的官员却对此了如指掌,洞若观火。
宣室殿长长的青石台阶下,新任太史令司马迁怀抱厚重书册,仰望着高处那金碧辉煌的殿宇飞檐,心潮起伏不能自已。
当年父亲司马谈在世时,必定也是如此一步步登上这庄严肃穆的台阶吧。
如今司马谈辞世已久,太史令一职历经波折,终究还是落在了司马迁的肩头上。
这一官职,正是陛下登基后重新任命的,可谓意义非凡。
不止是司马迁一人获此殊荣,当年王府旧人几乎都得到了相应的提拔重用。
李陵荣升安东将军,统领宫内威严禁军,即原本的黑甲军,权势显赫。
赵破奴则被拜为安西将军,掌握北军兵权,威震京师内外。
昔日掌管禁军的九卿之一卫尉,虽未被陛下撤换,但实权已被彻底架空,徒有虚名。
这一系列变动,无一不在无声地昭示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铁律。
而他太史令司马迁,正是这新朝廷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司马迁对陛下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心怀感恩戴德之情。
然而!感恩归感恩,作为一名合格的史官,那份职业操守与历史责任却是半分也不能丢弃!
今日陛下宴请三位尊贵的王侯,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理应在场记录,一如当年陛下宴请卫青、霍去病那般隆重的场合。
有些宫廷中的重大变局,是绝对必须铁笔直书的历史瞬间!
确实如此,一如当年的司马谈,一如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外戚之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