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朕已过知天命之年,岁月不饶人啊!(1/2)
\"呼——原来如此!陛下何不早说呢?若早知是燕王殿下的建议,我等又何必浪费这许多口舌!\"
众人脸上的表情分明写着这样的心思,他们对燕王殿下的军事才能可谓深信不疑,倾力支持!
\"他娘的!\"刘彻在心中暗骂一声,看着这群平日忠心耿耿的臣子露出如释重负的神情,心中五味杂陈。
你们到底是谁的臣子?朕就真的这般不靠谱,连一点战略上的建议都不值得你们考虑吗?
辅政大臣们浑然不觉皇帝内心的不快,已经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站在帝座一侧的燕王殿下,眼中满是期待与信任。
刘旦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开口道:\"诸位大人,此次征讨匈奴,本王认为不必大规模集结天下兵马,应当采取精兵策略,以巧取胜,而非以力压人!\"
以往大汉与匈奴交战,多采用骑兵与步兵相结合的混合编制,以求攻防兼备,滴水不漏。
然而在辽阔无垠的草原战场上,脚步沉重的步兵部队往往成为拖累,机动性太差,难以与草原游牧民族的骑兵抗衡!
传统上,大汉派遣步兵主要是用于守城固防,稳住后方,确保退路畅通。
但此次主动出击匈奴,刘旦认为不必再采取守势,应当全力进攻,一鼓作气!
集结大汉所有精锐骑兵,组成一支轻装简从、机动性极强的铁血劲旅,贵在精而不在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匈奴王庭,一战而定乾坤!
刘旦能够提出如此大胆的策略,自然有其坚实可靠的底气与凭借。
众所周知,老刘多年来心心念念的就是北击匈奴,洗刷汉家耻辱。
近年来他不惜耗费巨资,令少府库房入不敷出,钱财如流水般涌入军中,打造了一支战斗力超群的精锐铁骑。
若非此次匈奴主动来犯,依照老刘的性格,恐怕再过几年也会主动向草原发起进攻,一雪前耻!
这数年的谋划与准备,岂是临时起意可比?
\"诸位大臣,朕早已料到匈奴迟早会兴兵犯境,所以早在数年前就开始未雨绸缪,为此次大战做了充分准备!\"刘彻一脸得意之色,仿佛已经预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长安南、北两军已经全部改编为骑兵部队,精选各地精锐战士充实军备,羽林军的规模也已扩大数倍,再辅以边疆驻军的精锐骑兵,足以组成一支所向披靡的强大骑兵集团!\"
\"朕深谋远虑,布局多年,就是在等待今日这一战的到来!\"
将多年来的军备扩张美化为\"未雨绸缪\",刘彻暗自得意,朕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简直就是天纵奇才!
果不其然,听闻皇帝早有准备,殿内大臣们纷纷露出欣喜若狂的神情,如同吃了定心丸一般,心头大石落地。
\"陛下圣明神武,洞察先机,令人敬佩!\"辅政大臣们齐声称颂,由衷地向皇帝行礼致敬。
刘旦见状也不去戳穿老刘的自吹自擂,随他去吧,反正那些精锐骑兵最终还是要交到自己手中指挥。
此次北征匈奴,无论从能力、资历还是威望来看,刘旦都是当仁不让的最佳主帅人选!
试问整个大汉朝中,还有谁比他更适合统帅大军,深入敌境?
刘彻则一手搭在腰间宝剑上,一手轻抚胡须,志得意满,意气风发!
看来朕的谋略还是被臣子们认可的,朕的决断确实英明神武啊!
\"很好!既然诸位爱卿对朕提出的方略没有异议,那此次北征匈奴,朕便决定亲自统帅大军,冲锋陷阵!\"
\"御驾亲征,以雪国耻!!\"
\"嗯?什么情况?\"群臣一片哗然,面面相觑,如同听到了世界上最荒谬的笑话。
刘旦更是愕然当场,思维几乎凝固,完全跟不上老刘的脑回路——刚才还在讨论军队编制和战略方针,怎么突然跳到了统帅人选?
更荒唐的是这御驾亲征的提议,陛下究竟是哪根筋不对,想出如此离奇的点子?
桑弘羊脑子转得最快,反应过来后立即跪地进谏:\"陛下三思啊!您乃九五之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肩负社稷安危,系着亿万黎民福祉,岂可轻率冒险,亲赴战场?\"
\"此次匈奴来犯,号称四十万大军,战场上刀剑无眼,万一有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大汉江山危矣!\"
其他几位辅政大臣也如梦方醒,纷纷出列跪倒劝谏:\"御驾亲征之举,万万不可,请陛下三思!\"
\"陛下明鉴,我朝良将如云,猛将如雨,卫青大将军、霍去病骠骑将军皆可胜任主帅之职,更有燕王殿下熟谙战事,身经百战,何须陛下亲冒矢石之危?\"
群臣你一言我一语,说来说去就是一个意思——陛下请留在长安坐镇,万不可亲临战场冒险!
就连一向勇猛好战的霍去病也皱起了眉头,这次他也坚决反对陛下的冒险之举。
帝王金贵,天下至尊,一旦有闪失,汉室江山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作为亲身经历过无数血腥战场的老兵,刘旦对此更是心知肚明,战场瞬息万变,刀光剑影间生死难料,容不得半点侥幸。
他咂了咂舌,想要劝阻,却被老刘抢先一步打断。
\"哼!不必多言!\"刘彻重重一拍御案,面色一沉,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此事朕已决定,御驾亲征既定,不容更改!你们只需按照先前议定的方案筹备粮草辎重即可!\"
桑弘羊见皇帝态度坚决,仍不死心,试图继续规劝:\"陛下,臣斗胆再谏...\"
\"滚!\"刘彻猛然拍案而起,龙颜大怒,指着殿门厉声喝道。
面对雷霆震怒的皇帝,辅政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再多言语,只得无奈地躬身告退,心中各自盘算着后续对策。
遇到如此蛮不讲理、一意孤行的皇帝,他们能向谁申诉?谁又敢直面龙颜,继续劝谏?
待众臣退去后,刘彻仍觉心中不畅,脸色阴沉如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