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可怕的模式!盐商的野心!(2/2)
他做私盐贩卖多年,各类食盐见得不计其数,早年还曾托关系混入朝廷官办盐场看过,那景象让他至今难忘——朝廷官办的盐场,简直可以用“人间地狱”来形容。
里面的灶户们像没有感情的机器,衣着破烂得遮不住身体,常年食不果腹,却要一天到晚围着滚烫的灶台煮盐,汗水刚流出来就被热气蒸干,稍有懈怠就会遭到监工的打骂。
盐场的灶户们穷苦到极点,连顿饱饭都吃不上,盐场管理的官吏却个个脑满肠肥、富得流油,靠着克扣灶户口粮、虚报盐产量中饱私囊,而那些垄断盐引的大商人,更是靠着盐业赚得富可敌国,良田千顷、豪宅遍地。
原本他以为这芦台盐场也会是这般光景,毕竟无论是主持盐场的朱高炽,还是背后支持的达官显贵,甚至于天子、太子,说到底都是要从盐业中获利的,不然为何会平白投入大笔银钱,还要求盐场每年缴纳两百万两白银给朝廷?
所以他来之前,脑海里浮现的全是数不清的灶台密密麻麻排列,伴随着滚滚浓烟和灶户们的苦役,才能煮出成山一般的食盐。
可谁知道,到了芦台盐场,竟连一个灶台的影子都看不到,更看不到那些在苦海中挣扎的煮盐灶户。
这里用的竟是晒盐之法,更让他震惊的是,这晒出来的盐不仅产量高得惊人,质量更是远超官办盐场的粗盐,颗颗雪白细腻,堪称最上等的精盐。
眼前连绵数十里的盐田,在他眼里哪里是什么盐田,分明是一座座源源不断产出白银的金田、银田,每一寸盐田都在日日夜夜生出白花花的银子。
这芦台盐场虽然前期投入巨大,每年还要固定缴纳两百万两白银,但这出盐的效率实在太可怕了——盐田建好后,只需引海水入池,剩下的全靠日光和风自然蒸发,几乎不用过多操心就能等着收盐,连雇佣的人手都比官办盐场少了九成,不像朝廷盐场那样,全靠灶户没日没夜煮盐,既耗费大量人力,产量又低,还得消耗海量柴火,成本高得吓人。
当然,此时不单单沈庄是这般想法,每一个亲眼看到眼前盐田与盐山的人,心里都打着同样的算盘——眼前这片连绵到天际的盐田,就是一座座实打实的金山、银山,谁能抓住这里的经销权,谁就能牢牢攥住财富。
更让人激动的是,两淮盐场本就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盐场,盐田面积是芦台盐场的十倍不止,一旦在两淮套用芦台这种“改煎为晒”的模式,摒弃低效高耗的煮盐法,那食盐产量将会暴涨多少倍?
恐怕届时整个大明的食盐供应都能彻底改观,而最先抓住这个机会的人,注定能在盐业变革中赚得盆满钵满。
正因为如此,沈庄也暗自下定了决心,芦台盐场对他而言,不过是小打小闹的“前戏”——这里虽打破了垄断,可北直隶及周边州府的市场规模有限,且聚集了大批急于分一杯羹的北方商贾,即便拿下经销权,利润天花板也清晰可见,犯不着耗费心力与这些人争抢。
在他看来,真正的重头戏,始终在于两淮盐场!
要知道,两淮盐场占据全国七成以上的食盐产量,覆盖江南、中原等人口密集、富庶之地,市场体量是芦台盐场的十倍不止;更重要的是,两淮盐场一旦完成“改煎为晒”的改制,凭借其庞大的盐田规模和成熟的商路,利润空间将远超芦台。
沈庄心里打得门清:眼下先摸清芦台盐场的招标规则、晒盐技术细节,等两淮盐场启动改制招标时,再凭借自己多年在私盐贸易中积累的资本、人脉和对盐业市场的熟悉,一举拿下核心区域的经销权!
届时,不仅能摆脱“私盐贩子”的身份,更能借助两淮盐场的体量,成为大明盐业的顶尖商人,这才是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