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震撼人心!全新招标模式!(1/2)
招标大会正式开始前,朱高炽与朱雄英亲自领着众商人参观盐场。
一行人沿着堤坝缓缓前行,眼前的景象让所有商人都惊呆了——绵延数十里的盐田顺着海岸线铺开,田埂划分出的蒸发池、结晶池整齐划一,如同被精心裁剪过的绸缎;蒸发池里的海水在日光照射下,泛着细碎的粼粼波光,随着水分蒸发,水面渐渐泛起一层薄盐;结晶池底更是铺着厚厚的雪白精盐,颗粒均匀细腻,像冬日里未经踩踏的细雪,一眼望去晃得人睁不开眼。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盐田周边干干净净,没有煮盐时必然会有的滚滚黑烟,也没有堆积如山、散发着腐味的柴火垛,连煮盐用的大铁锅、柴火灶都不见踪影。只有几个工匠拿着工具,在引水道旁有条不紊地调整阀门,控制着海水流入各池的速度,偶尔有风吹过,带来的只有海水的咸腥味,而非煮盐时呛人的烟火气。
有商人忍不住凑近池边细看,发现结晶池旁还铺着细密的竹子席,精盐落在上面,轻轻一刮就能收集起来,比煮盐后费力刮锅的工序简单太多;还有人注意到,盐田旁挖有排水沟,多余的海水顺着沟渠排出,既不会浪费,也不会淹没盐田,整个流程井然有序,透着一股巧思。
“诸位请看,”朱高炽指着盐田,笑着介绍,“这便是咱们的晒盐法,不用烧柴火,全靠日光和风,一亩盐田一天能出盐两百斤,成本比煮盐低四成。”
“两百斤?”江南来的盐商沈庄忍不住惊呼,他在两淮盐场有自己的作坊,最好的煮盐工匠一天也就能煮出五十斤盐,这里的效率竟高出四倍!
旁边的刘老三更是凑到结晶池边,小心翼翼地捻起一点盐,放在嘴里尝了尝,随即眼睛一亮:“这盐又白又细,比江南运来的精盐还好!价钱肯定能卖得更高!”
朱高炽接着说:“咱们芦台盐场年产盐量能达到一百万斤,这次招标,咱们按区域划分经销权,北平府、天津卫、山东德州等二十个区域,每个区域设一个总经销商,负责当地的食盐销售。朝廷会定下明确的售价上限,既保证大家有三成以上的合理利润,让诸位能安心经营,也绝不会让盐价高到百姓难以承受,真正做到商、民、朝廷三方共赢。”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在场所有商人,语气中带着几分郑重:“另外,有件大事要告知诸位——此次芦台盐场的招标,并非特例,而是朝廷盐场改制的开端。陛下已同意,从今往后,全国大部分官办盐场,都将逐步‘改煎为晒’,舍弃以往耗费柴火、成本高昂的煮盐之法,全面推广咱们芦台盐场的晒盐技术。待各地盐场完成改制后,都会参照今日芦台的模式,对外公开招标,选拔区域总经销商。”
这话一出,在场商人瞬间炸开了锅,连之前沉稳的江南盐商也忍不住交头接耳。
朱高炽稍作停顿,等众人情绪稍缓,继续说道:“也就是说,未来几年,不仅北直隶、山东的盐场会开放竞标,两淮、两浙等传统盐区的盐场,也会打破以往的垄断,让所有守法经营的商贾,都有公平参与的机会。朝廷要的,是让盐业回归正轨,既让大家能靠着盐业踏实赚钱,更要让天下百姓都能吃上平价、优质的食盐。”
他看着眼前神情激动的商人,补充道:“所以今日的招标,既是诸位抢占北方盐业市场的机会,也是熟悉朝廷盐业新规、积累经验的契机。往后不管是北方商人想南下拓展,还是南方商人想北上布局,只要遵守朝廷规矩,都能在盐业这门生意里,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话音刚落,商人堆里便炸开了锅。
“按区域划分?那岂不是每个地方只有一个总经销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