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试探,吴苋(1/2)
“魏忠贤还没有出发吗?”
“他是要做什么!”
就在成都各种势力翘首以盼的时候,魏正的八百里加急文书抵达成都。
封口上盖着南乡侯印与“镇东护汉”的火漆。
文书,很快就从公车司马处转到了尚书台。
尚书仆射李福有些清闲的瞥了信件一眼,就让人转交给尚书令杨仪。
无他,杨仪事必躬亲,且做事井然有条,处变不惊。
他这个副手很多时候,就变成了真的副手,而不是掌权的副手。
不多时,内室之中传来呼啦一声响。
接着,就看见一向稳重的杨仪火急火燎的走了出来:“快,备车,不,备马,我们速去拜会大司徒。”
这一幕,使得整个尚书台的尚书们都有些愕然,何时见过尚书令如此急躁的样子。
便是司马懿大军数十万打到剑阁,其也是言笑晏晏,一切尽在掌握的表情,怎么今日......
“备马!”
李福终究是见过大场面的,当即跟着厉喝一声。
......
在成都的大汉皇宫是按照雒阳复刻的。
宣室,是大汉皇帝办公,接见小范围亲信臣子的地方。
此刻,屏风后方,坐着的正是大汉太后吴苋。
政事方面,她过问的并不多,但有大事的时候,刘禅还是会把她请过来。
屏风外,刘禅展开奏报,案头铜炉正焚着沉水香,墨香混着烟霭,将“孝愍皇帝家眷子嗣已脱虎口”的大字衬得格外庄重。
杨仪手中手中玉笏摇晃着:“魏正劫来三十万魏民,已有数月。
怎么在此时才发现山阳公的家眷?
山阳公刘康乃逆魏册封的公爵,如今却被他迎了回来,这是把陛下的威严置于何地?”
大司徒胡济抚着三缕长髯,解释道:“尚书啊,是孝愍皇帝的子嗣和家眷,还有大汉皇后,不是什么山阳公。
当年先帝(刘备)进位汉中王时,也曾奉表许都,如今魏正救回孝愍皇帝(汉献帝)家眷,于情于理都是大功一件。”
“孝愍“二字——这是大汉追谥刘协的谥号,也是说明刘康的正统性应归于大汉。
虽然后世称呼他们是季汉,或者是蜀汉。
但他们自己,可从来都是自称大汉。
卫将军邓芝叩击着腰间玉具剑,甲叶相撞声里带着不耐:“这一点没问题,当年孝愍皇帝遇害的时候,先帝也曾沿着江水派人去找寻。
谁又知道在那边的是不是真人。
而且,关键魏正的排场!
据沿途官员奏报,他从南乡到汉中的队伍足足绵延二十里,黄金辇车载着曹节,刘康乘朱漆华盖车,沿途散直百钱、施米粥,百姓皆呼‘大汉复兴’!
如今汉中、益州百姓皆传,孝愍皇帝归汉是‘天命回转’,这声势比当年丞相北伐的羽檄还要大三分!”
闻言,胡济微不可察的看了邓芝一眼,并未说话。
侍中霍弋忽然开口:“曹魏篡汉之后,曹节何以还称大汉皇后?
她是曹操之女、曹丕之妹。
大汉若承认她的地位,便是间接坐实了曹魏‘禅让’的合法性;若不承认,又寒了天下归心者的意。”
殿外忽然传来宦官通报,说汉中太守杜祺快马送来急报:“魏正的鼓吹队伍已过汉中郡,百姓夹道相迎,竟有数万人随队南行!”
刘禅手中的奏报“啪”地落在案上,年轻的天子露出焦虑之色:“当年相父(诸葛亮)治蜀,最忌臣子私蓄声威。
如今魏正掌握上庸郡兵权,又兼得民心,更有曹节、刘康这等前朝贵胄傍身......”
他忽然看向胡济,“大司徒,当年王莽篡汉前,也是这般广施恩德、收揽民心......”
闻言,众人面色古怪,就连屏风后面的吴苋也皱起眉头。
胡济解释道:“陛下,魏正不过一郡太守,何德何能,可比王莽?
他敢有异心,大将军第一个砍了他。”
“噢!”
刘禅长舒了一口气,又拿起奏报,“那朕就放心了。”
“话虽如此,若魏正此举,是大将军授意的呢?”
这时,杨仪忽然开口道。
闻言,胡济收了声,不再言语。
杨仪趁机向前半步:“陛下明鉴。
魏正此举分明是效仿王莽,先立‘汉室后裔’为傀儡,再借‘顺应天命’收权。
臣请立刻下诏,责问魏正擅自行事之罪,同时召回刘康母子,交宗正寺看管!”
邓芝摇头反对:“不可!
如今曹魏夏侯儒大军压境,雍凉司马懿厉兵秣马,若此时苛责魏正,无异于自毁长城。
且曹节虽为曹氏女,却在孝愍皇帝被废时当面掷玺痛斥曹丕,大汉百姓皆闻其贤名,若奉为'大汉皇后',反能彰显我朝宽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