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逆天北伐:姜维铁蹄踏破魏都梦 > 第273章 班师洛阳献捷报

第273章 班师洛阳献捷报(1/2)

目录

第一折 番禺整军待归程

番禺府衙的议事厅内,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面上投下斑驳光影。姜维身着常服,正俯身查看案上堆叠的文书——自平定广州已过半月,岭南三郡的户籍核查、粮草清点、军备整顿皆已进入尾声,只待最后一批奏折批复传回,便可率领大军班师回朝。

“将军,苍梧郡的户籍册与粮册已核对完毕,共登记百姓十三万户,存粮四十二万石,比战前增加了三万石。”主簿杨宗捧着两本厚重的册子,快步走进厅内,躬身禀报道。他手中的册子边角已被磨得发亮,显然是连日翻阅的缘故。

姜维抬起头,接过册子仔细翻看,指尖划过“苍梧郡”三字时微微停顿:“苍梧曾是东吴的粮草重地,能在半月内完成清点,且存粮有增无减,辛苦你了。”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册中“俚族部落”的标注上,又问,“俚族首领冼夫人那边,可有消息?”

“回将军,冼夫人昨日已派人送来降书,愿率部归附大汉,还特意献上岭南特产的沉香与珍珠,请求朝廷在俚族聚居地设立县治,让部落子弟入学读书。”杨宗笑着回答,从袖中取出一封用绢布写就的降书,递到姜维面前。

姜维展开降书,只见字迹虽略显粗糙,却一笔一画极为认真,末尾“冼英”二字的落款处,还按了一个鲜红的手印。他心中微动——冼夫人是岭南俚族的传奇首领,统领着十余万部众,东吴多次派兵征讨都未能将其收服,如今竟主动归附,足见岭南百姓对大汉的认可。“传我命令,准冼夫人所请,在俚族聚居地设立高凉县,任命冼夫人之子冯仆为县令,同时选派三名洛阳太学的儒生,前往高凉县开设学堂,教导部落子弟识文断字。”

“末将领命!”杨宗拱手应道,转身将命令记录在案。

此时,厅外传来脚步声,吴班、廖化、陆抗三人并肩走进来。吴班刚一进门,便笑着说道:“将军,水军的船只已全部检修完毕,三十艘楼船、五十艘快船都已停靠在番禺港,粮草与淡水也已装船,随时可以出发。”

廖化紧随其后,递上一份军报:“陆军这边,五万将士已完成集结,受伤的士兵都已痊愈,新补充的岭南子弟也已编入各营,经过十日的训练,已能熟练使用武器,不会拖大军后腿。”

陆抗则手持一份地图,走到案前:“将军,回洛阳的路线已规划完毕,分为水路与陆路——水军从番禺港出发,沿珠江顺流而下,经广州、交州,进入长江后北上,直达洛阳城外的洛水码头;陆军则从番禺出发,经桂阳、长沙、江陵,沿官道向洛阳行进。两路大军约定在长沙城外会合,一同北上,预计四十日后可抵达洛阳。”

姜维接过地图,指尖沿着水路与陆路的路线缓缓划过,沉吟道:“水路虽快,但长江流域近日多雨,需提防山洪与暗礁;陆路虽稳,却要经过荆州的山地,需注意粮草运输。吴都督,你率领水军出发后,每日需派斥候探查江面情况,若遇暴雨,立即停靠岸边避雨,切勿冒险前行。”

“末将明白!”吴班拱手应道。

“廖将军,你率领陆军行进时,要派专人护送粮草队,每五十里设置一个粮草中转站,确保粮草供应不中断。岭南子弟初入军营,可能会水土不服,你要让军医随队同行,随时为士兵诊治。”姜维又对廖化叮嘱道。

廖化点头:“将军放心,我已安排好了,每个营都配备了两名军医,还携带了足够的草药,定能保证士兵们的健康。”

姜维转向陆抗,目光中带着几分信任:“陆都督,你熟悉东吴与岭南的地形,就劳烦你率领一千精兵,作为先锋部队,提前五日出发,沿途探查路况与水路情况,若发现异常,立即派人回报。”

陆抗躬身道:“末将定不辱使命!”

安排完军务,姜维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番禺城——街道上,商贩们忙着摆放货物,孩童们在巷口追逐嬉戏,士兵们正有序地搬运粮草,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心中感慨,半月前这里还是东吴的领地,如今已成为大汉的疆土,百姓们安居乐业,这便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意义所在。

“将军,还有一事。”杨宗突然想起什么,上前一步道,“孙权与丁奉、全端、孙壹等东吴降将,如今都被关押在番禺府衙的大牢中,班师回朝时,该如何处置他们?”

姜维回头,沉声道:“孙权虽为东吴君主,但如今已归降,且陛下有旨,要将他送往洛阳处置,我们只需派专人护送,确保他的安全即可。丁奉、全端、孙壹等人,皆是东吴的名将,若他们真心归降,可带回洛阳,交由陛下发落;若不愿归降,也不可加害,可将他们安置在岭南,让他们安度晚年。”

“末将明白。”杨宗应声记录。

次日清晨,番禺港内人声鼎沸,旌旗招展。三十艘楼船与五十艘快船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船帆上的“汉”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吴班率领两万水军,身着甲胄,手持武器,整齐地排列在码头上。姜维、廖化、陆抗等人站在码头的高台上,为水军送行。

“吴都督,一路保重!四十日后,我们在洛阳城外会合!”姜维高声道。

吴班翻身跳上旗舰“大汉号”的甲板,转身拱手:“将军放心,末将定能率领水军按时抵达洛阳!”

随着号角声响起,水军的船只缓缓驶离码头,顺着珠江顺流而下。岸边的百姓们纷纷挥手致意,士兵们也站在甲板上,向岸边的百姓挥手告别。姜维望着水军的船只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江面上,才转身对廖化与陆抗道:“陆都督,你率领先锋部队即刻出发;廖将军,我们明日率领陆军出发,务必按时与水军在长沙会合。”

“末将遵命!”两人齐声应道,转身去安排部队出发事宜。

当晚,姜维在番禺府衙的书房内,写下了最后一封关于岭南的奏折,详细汇报了岭南三郡的整顿情况、冼夫人归附之事以及大军班师回朝的路线与时间。写完奏折后,他将其密封好,交给信使,叮嘱道:“你快马加鞭,将这封奏折送往洛阳,务必亲手交给陛下,不可延误。”

信使接过奏折,躬身道:“小人遵命!”随后便快步离去,消失在夜色中。

姜维走到书架前,取出一个木盒,里面放着诸葛亮临终前赠予他的《出师表》手稿。他轻轻抚摸着手稿上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诸葛亮当年的壮志与遗憾。“丞相,先帝,如今东吴已平,天下即将统一,你们的遗愿,终于快要实现了。”他在心中默念,眼中闪过一丝泪光。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番禺城外的校场上便响起了震天的鼓声。五万陆军列阵整齐,甲胄在晨光中闪着寒光。姜维身着鎏金战甲,骑在战马上,手持镇国剑,高声道:“将士们!岭南已平,我们即将班师回朝!此次回洛阳,我们要让陛下与洛阳百姓看到,南征大军的威风与大汉的强盛!出发!”

“回洛阳!兴汉室!”五万将士齐声呐喊,声音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呐喊声中,姜维率领陆军浩浩荡荡地向长沙进发,踏上了回朝的征程。

第二折 长沙会师遇旧友

十日后,姜维率领的陆军抵达长沙城外。长沙是荆州的重镇,自半月前被蜀汉大军攻克后,便由副将马忠驻守。马忠得知姜维率领大军到来,连忙率领城中官员与守军,出城迎接。

“末将马忠,恭迎将军!”马忠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向姜维行礼。

姜维翻身下马,上前扶起马忠,笑着道:“马将军不必多礼。长沙是荆州的重镇,辛苦你这些日子驻守在这里,确保了荆州的稳定。”

“将军客气了,这是末将的本分。”马忠站起身,指着身后的长沙城道,“将军,城中已备好粮草与住处,您与将士们一路辛苦,可先入城休整,待吴都督的水军抵达后,再一同北上。”

姜维点头:“好!那就有劳马将军了。”

随后,姜维率领陆军进入长沙城。长沙城内一片热闹景象,街道两旁的商铺都已开门营业,百姓们看到蜀汉大军经过,纷纷在路边挥手致意,有的还送来茶水与水果。姜维看着这一幕,心中十分欣慰——自南征以来,大军所到之处,百姓们皆能安居乐业,这便是对将士们最好的回报。

陆军入城后,被安排在城外的军营中休整。姜维则与马忠一同来到长沙府衙,商议大军会师后的事宜。“马将军,吴都督的水军预计还有几日能抵达长沙?”姜维坐在府衙的议事厅内,问道。

马忠躬身道:“回将军,昨日收到吴都督派来的斥候禀报,水军已抵达交州境内,预计三日后便可抵达长沙城外的湘江码头。”

“好!”姜维点头,“我们还有三日的时间,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陆军进行最后的休整,同时检查粮草与武器,确保北上途中不会出现问题。”

“末将明白,已安排士兵们对粮草与武器进行检查,明日便可完成。”马忠应道。

次日清晨,姜维正在军营中巡查,突然听到营外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他心中一动,快步走出营门,只见一个身着青色长衫的中年男子,正站在营门外,笑着向他挥手。“伯约,好久不见!”

姜维看清来人的面容,顿时大喜,快步上前:“文长!你怎么会在这里?”来人正是魏延,自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因与杨仪不和,被派往汉中驻守,如今已是汉中太守。

魏延走上前,拍了拍姜维的肩膀,笑道:“陛下得知你率领大军南征凯旋,特意任命我为‘班师护送使’,让我率领五千汉中精兵,前来长沙迎接大军回朝。我昨日刚抵达长沙,听闻你在军营中巡查,便立即赶来了。”

姜维闻言,心中十分感动:“陛下有心了,文长你一路辛苦。”

“辛苦什么,能看到你平定东吴,凯旋归来,比什么都强!”魏延笑着说,“走,我们进营详谈,我还带来了汉中的特产,给你与将士们尝尝鲜。”

两人并肩走进军营,来到中军大帐。魏延从随从手中接过一个包裹,打开后,里面装满了汉中的核桃、板栗与腊肉。“这些都是汉中的特产,味道十分鲜美,你快尝尝。”魏延拿起一个核桃,递给姜维。

姜维接过核桃,剥开后放入口中,顿时觉得香味四溢。“还是汉中的特产味道好,许久没尝过了。”他笑着说。

两人坐下后,魏延问道:“伯约,此次南征,你率领三路大军连破东吴数城,生擒孙权与丁奉等名将,真是大快人心!我在汉中听闻消息,都忍不住为你喝彩。如今东吴已平,天下即将统一,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姜维沉吟片刻,道:“如今天下虽已基本统一,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整顿,比如岭南的俚族部落,还有曹魏的残余势力。我计划回洛阳后,向陛下请命,前往北方,平定曹魏的残余势力,彻底统一全国。”

魏延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好!若你前往北方,我愿率领汉中精兵,随你一同出征!想当年,我们一同跟随丞相北伐,如今能一同平定北方,完成丞相的遗愿,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姜维点头:“好!若有文长相助,平定北方定能事半功倍。不过,眼下最重要的是将大军安全带回洛阳,向陛下复命。”

两人又聊了许久,从南征的战事聊到汉中的近况,从诸葛亮北伐的往事聊到天下统一后的规划,越聊越投机。直到夕阳西下,魏延才起身告辞:“伯约,我先回长沙城的住处,明日再来看你。你一路辛苦,好好休息。”

姜维送魏延出营后,回到中军大帐,心中满是感慨。魏延是蜀汉的老将,作战勇猛,经验丰富,若能与他一同平定北方,定能加快统一全国的进程。他走到地图前,指尖从长沙划向洛阳,又从洛阳划向北方的幽州、并州等地,心中充满了期待。

三日后,吴班率领的水军如期抵达长沙城外的湘江码头。姜维、廖化、魏延等人率领陆军,来到码头迎接。水军的船只缓缓停靠在码头,吴班率领水军将士走下船,与姜维等人会合。

“吴都督,一路辛苦!”姜维上前,与吴班握手道。

“将军客气了!”吴班笑着说,“水军一路顺风顺水,虽遇过几次小雨,但都及时停靠岸边避雨,没有出现任何意外。”

“好!”姜维点头,“如今水军与陆军已会师,我们明日便可一同北上,前往洛阳。”

当晚,长沙城内张灯结彩,百姓们自发地走上街头,庆祝大军会师。姜维与吴班、廖化、魏延、陆抗等人,在长沙府衙内设宴,款待城中官员与将领。席间,众人举杯欢庆,畅谈南征的战果与天下统一的前景,气氛十分热烈。

次日清晨,长沙城外的校场上,七万大军列阵整齐。水军与陆军汇合后,队伍更加庞大,旌旗招展,甲胄闪亮,气势恢宏。姜维骑在战马上,高声道:“将士们!长沙会师,我们即将踏上回洛阳的最后一段路程!四十日后,我们将在洛阳城外,接受陛下与百姓们的迎接!出发!”

“回洛阳!见陛下!”七万将士齐声呐喊,声音震彻天地。呐喊声中,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北进发,朝着洛阳的方向前进。

第三折 官道遇险破贼寇

大军北上的第十日,抵达了荆州与豫州交界处的桐柏山。桐柏山地势险要,山高林密,官道蜿蜒曲折,是北上洛阳的必经之路。姜维率领大军行进在山路上,心中始终保持着警惕——此地常有山贼出没,虽之前已派人清理过,但仍需提防。

“将军,前面就是桐柏山的咽喉要道——清风峡,峡口狭窄,两侧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需小心提防山贼偷袭。”陆抗率领先锋部队,骑马来到姜维身边,躬身禀报道。

姜维点头,对身边的副将张翼道:“张翼,你率领一万陆军,作为先锋部队,提前进入清风峡,探查峡内的情况,若发现山贼,立即派人回报。”

“末将遵命!”张翼拱手应道,率领一万陆军,快步向清风峡进发。

半个时辰后,张翼派人回报:“将军,清风峡内未见山贼踪迹,但峡口两侧的悬崖上,有不少新鲜的脚印与马蹄印,似乎不久前有人在此活动。”

姜维闻言,眉头微蹙:“看来山贼并未离开,只是隐藏了起来,想要趁我们大军通过峡口时,发起偷袭。廖将军,你率领一万陆军,驻守在清风峡的入口处,防止山贼从后方偷袭;吴都督,你率领五千水军,上岸后绕到清风峡的西侧,从悬崖上向下进攻,牵制山贼的兵力;陆都督,你率领五千精兵,与我一同进入清风峡,作为中军,应对山贼的偷袭。”

“末将遵命!”众人齐声应道,立即率领部队行动。

姜维与陆抗率领五千精兵,缓缓进入清风峡。峡内光线昏暗,两侧的悬崖高达数十丈,崖壁上长满了杂草与荆棘,不时有飞鸟从崖壁上掠过,发出刺耳的叫声。大军行进到峡口中间时,突然听到崖壁上响起一阵号角声,随后,无数石块与滚木从崖壁上滚落,朝着大军砸来。

“不好!山贼偷袭!”陆抗高声喊道,立即下令士兵们举起盾牌,抵挡石块与滚木。

士兵们迅速举起盾牌,组成一道坚固的盾墙。“砰砰砰”的巨响不绝于耳,石块与滚木砸在盾牌上,溅起无数火星。尽管士兵们奋力抵挡,但仍有不少士兵被石块砸中,倒在地上。

“将军,山贼在崖壁上设置了埋伏,人数约有五千人,大多手持弓箭与刀斧,十分凶悍!”张翼率领先锋部队,从峡口前方赶回,高声禀报道。

姜维抬头望去,只见崖壁上布满了山贼的身影,他们手持弓箭,不断地向大军射箭,箭矢如飞蝗般落下。“陆都督,你率领两千精兵,从左侧的小路攀爬上去,绕到山贼的后方,发起突袭;张翼,你率领两千精兵,从右侧的小路攀爬上去,与陆都督配合,夹击山贼;我率领一千精兵,在峡内坚守,吸引山贼的注意力。”

“末将遵命!”陆抗与张翼齐声应道,立即率领士兵,沿着崖壁上的小路攀爬上去。

姜维率领一千精兵,在峡内组成方阵,手持盾牌与长枪,抵挡山贼的进攻。山贼见大军被困在峡内,士气大振,纷纷从崖壁上跳下来,挥舞着刀斧,冲向大军。“杀啊!抢粮草!夺武器!”山贼们高声呐喊,声音刺耳。

姜维拔出佩剑,高声道:“兄弟们,守住阵地!为了大汉的尊严,绝不能让山贼得逞!”

士兵们士气大振,挥舞着长枪,与山贼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山贼虽凶悍,但大多是乌合之众,缺乏正规训练,而蜀汉士兵皆是身经百战的精锐,手持精良的武器,配合默契。只见一名蜀汉士兵长枪一挑,便将一名山贼的刀斧挑飞,随即长枪刺入山贼的胸膛;另一名士兵则手持盾牌,挡住山贼的攻击,同时用短刀斩杀了身前的山贼。

姜维手持镇国剑,亲自在阵前督战,剑刃所过之处,山贼纷纷倒地。他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战场,发现山贼的首领正站在崖壁上的一块巨石上,挥舞着马鞭指挥山贼进攻。“那是山贼首领!射杀他!”姜维高声喊道。

身旁的弓箭手立即搭弓射箭,箭矢如离弦之箭般射向山贼首领。山贼首领见状,连忙躲闪,却还是被一箭射中了肩膀,惨叫一声,从巨石上摔了下来。山贼们见首领受伤,顿时大乱,进攻的势头减弱了许多。

就在这时,崖壁上传来一阵喊杀声——陆抗与张翼率领的精兵已攀爬至崖壁顶部,绕到了山贼的后方,发起了突袭。“山贼们,投降不杀!”陆抗拔出佩剑,高声喊道,率领士兵们冲向山贼。

山贼们腹背受敌,更加慌乱,有的扔下武器跪地投降,有的则试图从峡口逃跑。可峡口的入口处,廖化率领的陆军早已严阵以待,将逃跑的山贼一一抓获。

激战半个时辰后,山贼被全部歼灭或俘虏,共斩杀山贼一千余人,俘虏三千余人,缴获刀斧两千余把、弓箭一千余副。姜维走到被俘虏的山贼首领面前,只见他肩膀上插着一支箭,脸色惨白,正趴在地上呻吟。

“你为何在此地拦截大军?”姜维沉声问道。

山贼首领抬起头,眼中满是恐惧,颤声道:“将军饶命!我们本是桐柏山附近的村民,因连年战乱,田地被毁坏,无法生活,才被迫上山为寇。听闻大军经过,便想抢夺一些粮草,让兄弟们活下去,并非有意与大汉为敌。”

姜维闻言,心中微动。他看向周围的俘虏,只见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显然是饱受战乱之苦。“你们若真心悔改,我可以饶你们一命。”姜维沉声道,“如今大汉已平定东吴,天下即将统一,朝廷正在推行新政,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恢复生产。你们可随大军一同前往洛阳,朝廷会为你们分配田地与种子,让你们重新过上安稳的日子。”

山贼首领与俘虏们闻言,纷纷跪地磕头:“多谢将军饶命!我们愿随大军前往洛阳,好好种地,再也不做山贼了!”

姜维点头,对身边的士兵道:“将俘虏们的伤口包扎好,给他们发放食物与水,编入粮草队,让他们跟随大军一同北上。”

士兵们应声上前,为俘虏们包扎伤口,发放食物与水。山贼们感激涕零,纷纷起身,帮着士兵们搬运粮草与武器。

处理完山贼的事情后,姜维率领大军继续向北进发。陆抗走到姜维身边,道:“将军,此次能顺利破贼,多亏了您的英明指挥。不过,桐柏山一带还有不少山贼,我们北上的途中,还需多加提防。”

姜维点头:“你说得对。传我命令,大军行进时,每十里设置一个斥候,探查前方的路况;夜间宿营时,加强警戒,派士兵轮流值守,防止山贼偷袭。”

“末将遵命!”陆抗应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