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冰盖之踵(1/2)
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办公室地板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陈曦已经连续工作了近二十个小时,但疲惫被一种混合着兴奋与不安的紧张感驱散。她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屏幕上那个微弱但持续的信号上。
李墨飞离开前的话仍在耳边回响:“有时最危险的,正是那些微弱但持久的信号。”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科学直觉中的某个锁扣。
她调出西南极冰盖的高分辨率地形图,将异常信号区域叠加在上面。结果令人惊讶——那些冰流速异常加快的区域,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精准地集中在几个特定地点:阿蒙森海湾附近的松岛冰川、思韦茨冰川,以及另外几个较小的出口冰川区域。
“接地线……”陈曦喃喃自语,放大地形图上的这些区域。
接地线——冰盖开始漂浮变成冰架的边界,是维持整个冰盖稳定的关键支点。就像一扇门的合页,如果合页松动,整扇门都可能垮掉。
陈曦开始构建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试图理解这些区域冰流速加快的可能机制。她输入已知的参数:冰厚度、基底滑移条件、冰下融水含量、海洋温度……
模型运行需要时间。趁这个空当,她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肩膀,去茶水间冲了杯浓茶。回来时,模型已经给出了初步结果。
结果显示,如果西南极冰盖的这些关键接地线区域持续后退,可能会导致一种自加速的恶性循环:冰层变薄→接地线后退→冰流速加快→更多冰排入海洋→海平面上升。
陈曦感到一阵寒意从脊背升起。她迅速计算了一下如果这个进程持续下去可能导致的冰损失量。数字大得令人难以置信——西南极冰盖全部融化足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超过3米。
但她提醒自己,这只是一个初步的、简化的模型。现实要复杂得多,冰盖动力学的非线性特征使得预测充满不确定性。
正当她陷入沉思时,办公室门被轻轻敲响。李墨飞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两个纸袋。
“早餐。”他将一个袋子放在陈曦桌上,“怎么样,有进展吗?”
陈曦感激地接过还温热的豆浆和包子,简要汇报了她的发现和初步模型结果。
李墨飞听着,表情越来越严肃。他拉过一把椅子坐下,目光紧盯着屏幕上的模型结果。
“接地线后退...”他沉吟道,“这个机制学界已经讨论了几十年,但一直缺乏直接证据证明它正在大规模发生。”
“我们的数据可能提供了这种证据。”陈曦调出卫星监测数据的时序分析,“看这里,过去十年中,松岛冰川的接地线已经后退了至少5公里。虽然速度不快,但趋势很稳定。”
李墨飞身体前倾,仔细研究着数据:“这个后退速度是恒定的还是在加速?”
陈曦操作了几下,生成一个新的图表:“看起来是在轻微加速。尤其是最近两年,后退速度比前十年的平均值快了约30%。”
两人沉默了片刻,都在消化这个发现的潜在含义。
“我们需要更精确的模型。”李墨飞最终说,“一个能够模拟整个西南极冰盖系统而不仅仅是局部区域的模型。我们需要知道,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最坏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子。”
陈曦点头:“我同意。但这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更详细的数据输入——冰下地形、岩床性质、海洋环流模式等等。”
“资源不是问题,我会协调。”李墨飞毫不犹豫地说,“至于数据...”他停顿了一下,“我记得里格诺特教授的团队曾经发表过西南极冰床的高精度雷达测绘数据。那是几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应该有更新的版本。”
陈曦眼睛一亮:“是的!如果有那些数据,我们的模型精度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
李墨飞看了看时间:“现在是北京时间早上七点,法国应该是...午夜左右。不太适合打电话。我先发封邮件试试看。”
他拿出手机,开始编写邮件。陈曦则继续完善她的模型,尝试加入更多物理过程。
一小时后,陈曦的模型得出了新的结果。她盯着屏幕上的数字,感到一阵心悸。
“李总,您应该看看这个。”她的声音有些颤抖。
李墨飞走到她身后,看向屏幕。上面显示着模型预测的西南极冰盖质量损失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曲线不是线性的,而是呈指数型加速——起初缓慢,然后越来越快。
“模型显示,如果当前趋势持续,西南极冰盖可能在未来200-500年内完全失稳,导致海平面上升约3.3米。”陈曦轻声说,“当然,这只是初步模拟,有很多不确定性。”
李墨飞的表情凝重得像一块冰:“即使考虑到所有不确定性,这个数字也足够令人担忧了。3.3米海平面上升意味着什么,你明白吗?”
陈曦点头:“意味着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的大片区域将被淹没。意味着孟买、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主要沿海城市面临严重威胁。意味着数亿人可能需要迁移...”
“意味着我们迄今为止所有的气候适应规划都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李墨飞接话道,声音低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