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数据风暴(2/2)
南太平洋的卫星图像在会议桌上投射出环礁立体模型。汤加代表突然起身,鲸骨项链在空气过滤器的气流中晃动:“我们的防洪工程不能破坏二战沉船墓地,那些铁锈是……”
刘宇将水下机器人传回的数据导入分析系统,锈层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突然在屏幕上拼出玛雅数字“13”。李墨飞迅速调取东京电力公司的核废水排放记录,发现铯-137的扩散路径竟与郑和船队1431年的航线重合。
“用北宋胆水浸铜法的化学反应模拟!”他启动全息投影。当沉船铁锈的氧化数据流经虚拟的胆水溶液时,原本超标的盐碱化数值突然回落至东汉《四民月令》记载的农耕标准。
汤加代表从皮囊中取出用椰纤维包裹的珊瑚碎屑:“这是沉船墓地打捞的附着物。”在电子显微镜下,珊瑚虫的骨骼结构呈现出与良渚文化玉琮相同的天圆地方形态。
“立即进行电场测试。”刘宇将碎屑放入特斯拉线圈。当电压达到《武经总要》记载的霹雳车发射阈值时,珊瑚骨骼突然释放出中和盐碱的负离子,其扩散模式竟与南宋《耕织图》中的灌溉水渠完全一致。
格陵兰岛数据中心的地下机房,12台量子计算机正发出低沉的嗡鸣。工程师王磊将复制的唐代镇海铁牛安置在冷却系统旁,青铜牛角上刻着的《金刚经》突然在电磁场中显现出荧光。
“3号机组出现数据紊乱!”日本工程师山本盯着监控屏,上面滚动的二进制流里不时闪过西夏文的“灾”字。李墨飞将铁牛转向正北方向时,机房温度突然下降至《吕氏春秋》记载的仲夏藏冰标准。
刘宇突然发现冷却液管道出现了奇异纹路——这是用北宋活字印刷术排列的纳米级沟槽,每个字块都是刻着气候数据的陶瓷芯片。当冷却液流经“澶渊”二字时,原本过热的3号机组突然稳定下来。
“这是《河防通议》记载的河冰裂纹疏导法!”李墨飞用激光笔圈出管道纹路。全息投影显示,数据流的异常发热点正沿着纹路被导向铁牛脚下的玄武岩地基,就像古代黄河凌汛时破冰船引导浮冰。
日内瓦国际气候峰会现场,200个刻着不同文明的活字模块正在磁悬浮平台上自动组合。当李墨飞将最后一块契丹文活字嵌入凹槽时,整个装置突然投射出三维气候图谱——这是用元代《授时历》算法驱动的立体模型。
巴西代表突然指着亚马孙雨林区域:“这些数据点分布有问题!”刘宇调出明代《西洋朝贡典录》的雨量记录,原本离散的数据点突然形成与宋代《蚕织图》相似的经纬网格。
“启动活字自检程序。”李墨飞按下控制台的青铜兽首。所有活字开始以毕昇印刷术的排布方式重组,纳瓦霍族代表突然惊呼:“这是我们的季节迁徙路线!”
当最后一块活字归位时,三维图谱突然实体化为可触摸的全息模型。印度代表伸手触碰恒河流域的数据流,指尖传来的振动频率竟与泰姬陵的大理石孔隙共振频率完全一致.
“这不是预测模型,”刘宇将手掌按在非洲区域,“这是用活字印刷术复现的气候记忆。”在他手下,撒哈拉沙漠的数据流突然显现出与《西域图记》记载的隋代绿洲相同的水纹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