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漠北尘烟.祁连星陨(2/2)
“你……懂护粮符?”陈果愣住,见沙狼颈间挂着枚磨得发亮的铜扣,扣上刻着的“仓廪实”三字,正是汉末护粮官的佩饰。沙狼闷哼一声,扯断铜扣扔过来:“十年前,敦煌护粮官用这扣换我娘半块麦饼——他被马贼砍死前,说‘护粮人不分汉胡’。”他忽然指向裂隙中挣扎的现代治沙队员,“那些穿铁衣的人,也会把最后一口水让给孩子?”
“会。就像咱们的护农营,会把槐米饼掰给胡族流民。”陈果接住铜扣,扣上的“仓”字与“安民腰牌”的星子共鸣,沙地上忽然冒出成片的“时空胡杨”——树干是汉末的虬结枝桠,树叶却泛着现代抗沙树种的银灰色。他望向柳如烟,后者正带着医官给现代治沙队员包扎,用槐根伤药混合着现代消炎粉,纱布上同时缠着汉式绷带与现代弹力胶带。
震动愈发剧烈,裂隙中央的“星陨铁石”开始崩塌,露出里面裹着的“时空核心”——那是块混着汉代铭文与现代芯片的菱形晶体,表面流动着槐米黄与科技蓝的光纹。陈果忽然想起系统提示的“时空修复度”,伸手按住晶体,指尖传来汉末流民的体温与现代治沙人的心跳,两种温度在晶体中交融,竟化作颗悬浮的“护粮星”。
“沙狼,帮我们稳住裂隙!”张辽不知何时已率轻骑绕到谷后,用槐木套索套住崩塌的铁石边角,套索上的太阳能纤维与晶体共鸣,在沙地上投出巨大的护粮图腾。李典则带着护农营推出“汉胡合制”的固沙车——车斗前装着汉代木犁,后挂着现代播种器,犁头翻起的沙层里,同时埋下汉末麦种与现代抗沙草籽。
沙狼忽然大吼一声,挥起铁槊砸向晶体旁的流沙漩涡,槊头溅起的火星点燃了陈果事先埋下的“槐香爆弹”——混着石灰与槐米浆的陶罐炸开,形成环形固沙墙,将裂隙包裹其中。柳如烟趁机带着治沙队员将“生物固沙网”与“汉式柴草方格”叠加,网格交织处,槐米浆与现代黏合剂凝结成透明的护沙膜,像给戈壁盖了层会呼吸的被子。
当第一颗“时空胡杨”的嫩芽顶破沙面时,裂隙终于开始闭合。陈果看见现代治沙队长将随身的“治沙荣誉勋章”挂在沙狼脖子上,勋章背面刻着的“人类与沙共舞”,与沙狼的狼头刺青相映成趣;而汉末护粮官的铜扣,此刻正系在治沙队员的背包带上,随着步伐轻晃,叩响跨时空的韵律。
“使君,系统提示修复度又涨了。”柳如烟擦着额角的沙粒,医官服口袋里露出半截现代治沙手册,书页间夹着片胡杨叶,叶面上用汉隶写着“祁连无界,护粮有家”,“刚才治沙队说,他们的无人机能载咱们的槐米药粉,咱们的木龙固沙法,能改良他们的滴灌布局。”
暮色漫过星陨谷时,跨时空护粮队在胡杨树下燃起篝火。汉末士卒用铜锅煮着混着现代奶粉的胡麻粥,治沙队员则用太阳能烤架烘焙夹着槐米的全麦面包。沙狼蹲在篝火旁,听李典讲“槐木鱼灯”的刻法,手里的铁槊正被改造成“固沙标杆”,槊头的狼头雕饰旁,新焊了个现代风车造型的风向标。
陈果独坐裂隙闭合处,摸着脚下发烫的沙粒——那里埋着他与孙策共同埋下的“跨时空护粮碑”,碑面用汉隶与现代简体字刻着:“槐河连漠北,麦种破尘关”。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却被远处传来的歌声盖过——那是汉末流民的《胡笳护粮曲》与现代治沙人的《大漠绿洲歌》,在祁连山的夜风里,汇成一首没有时空界限的长调。
“主公,下一处裂隙在西域。”张辽牵着驮着“跨时空粮种”的骆驼走来,驼铃里混着现代GPS的提示音,“斥候说,那里有班超时代的屯田兵,和现代边境护边员的营地重叠了——他们都在守着同片‘时空绿洲’。”
陈果望着篝火中跃动的槐米火星,想起柳如烟埋下的“时空陶罐”,此刻或许正随着槐河的潮水,漂向更多需要希望的时空。他站起身,护粮队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面上的槐叶纹与治沙队的风车标渐渐融合,化作个横跨古今的护粮符号——那是比刀剑更坚固的战阵,是用麦种与汗水织就的、永不崩塌的时空防线。
当第一颗星子在祁连山顶亮起时,跨时空护粮队再次启程。沙狼的马队走在最前,铁槊上的风向标指着东方;陈果与柳如烟并辔而行,马鞍侧的联络器里,同时传来汉末渔歌的尾音与现代气象预报的开端。风沙依旧呼啸,但在他们身后,新栽的胡杨与沙柳已在时空裂隙中扎根,用交错的根系,在漠北戈壁写下一行永不褪色的字——
“此心安处,便是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