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制作灯捕装置(2/2)
大舅正在院里编渔网,听陈业峰要木麻黄,摇了摇头:“家里哪有那东西?岛上的木麻黄都归生产大队管,那都是公社的财产,得找王支书批条子。”
陈业峰这才恍然,斜阳岛地处偏远,不少地方依旧还保留着生产大队的集体模式。
在大舅的带领下,他找到了村里主事的王支书。
那是个五十多岁、皮肤黝黑的干瘦男人,正蹲在大队部门口抽着水烟。
陈业峰赶紧递上一根带来的好烟,客气地说明来意,想买几根木麻黄树干做渔船上的架子。
王支书接过烟,别在耳朵上,眯着眼打量了陈业峰一番,才慢悠悠地说:“木麻黄是防风固沙的,不能乱砍。不过嘛……既然是做生产用的,还是为了多打鱼,支援建设,倒是可以通融一下。”
他伸出两个手指,“两块钱一根,要几根自己去选,挑那些长得密的间下来的,别砍好树。”
“哎,好嘞,谢谢王支书!”陈业峰连忙答应,这个价格虽然不便宜,但也在能接受的范围。
他跟着王支书指派的一个人,去林子里选了三根笔直、碗口粗的木麻黄树干,付了六块钱,和阿财一起扛了回来。
材料有了,还需要手艺人。
大舅又带他找到了岛上唯一的木匠——刘哑巴。
刘哑巴约莫四十多岁,耳朵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就靠一双巧手做木工,岛上渔民的船桨、渔网架子,大多都是他做的。
他住在村尾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里,屋里堆满了各种木料和工具。
他确实又聋又哑,沟通全靠手势和眼神。
陈业峰连比划带说,又把怀里那张画着草图的纸拿出来指给他看。
刘哑巴皱着眉,盯着图纸看了好一会儿,又用手比划着架子的形状、大小,陈业峰在一旁拼命点头。
沟通了足有一炷香的功夫,刘哑巴终于用力点了点头,拍了拍胸脯,表示明白了。
陈业峰把图纸递过去,又蹲在地上比划,先画了个船,再画两根斜着的杆子,然后做了个拉网的动作。
哑巴木匠看了半天,又指了指图纸上的滑轮位置,陈业峰连忙点头,掏出铅笔在纸上标清楚尺寸。
哑巴木匠拍了拍他的肩膀,又指了指院子里的工具,意思是能做。
两人把木麻黄扛到“满舱号”上,哑巴木匠也扛着工具箱来了,里面刨子、锯子、凿子一应俱全。
他先把树干固定在船舷边的支架上,拿起刨子“沙沙”地刨着,木屑纷飞,没一会儿就把树干刨得光滑笔直。
陈业峰和阿财在一旁打下手,递钉子、扶木头,时不时帮着按住树干。
最费功夫的是网兜支架…
这个灯捕装置的主体,是两个坚固的“丌”字形木架。
每个木架由一根垂直的主立柱和一根水平的横梁构成。
主立柱约一米五高,底部设计了一个带弧度的卡槽,可以牢牢地卡在船舷上,并用绳索进一步加固,确保在渔船摇晃时稳如磐石。
横梁长约一米二,一端通过坚实的榫卯结构与主立柱顶端固定,另一端则悬空伸出船舷之外,探向海面。
在横梁悬空的那一端下方,巧妙地安装了一个定滑轮。
这是整个装置的关键传动部分,捞网的绳索将通过它,极大地节省人力。
而在横梁上方,靠近船舷内侧的位置,则用粗铁丝紧紧缠绕固定了一个特制的大号铁钩,这是用来悬挂沉重的煤油汽灯的。
为了应对海上的风,陈业峰还用买来的铁皮,敲打成喇叭形的灯罩,边缘打了孔,可以用铁丝系在铁钩上,将汽灯罩住,既能防风,又能将灯光集中导向下方海面。
前后忙碌了两个多小时,两个结实可靠的木架终于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