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老五的消息(1/2)
给何雨鑫的电话是顺带打的,因为要给老人们打电话报平安。
电话打了将近一个小时,反正就是挨个人都问好,打过电话之后王翠萍和王思毓就走了。
第二天何雨柱到了总部开了个会,其实就是正常的工作汇报。
然后何雨柱跟小满去了集团的金融部门,召集了所有的主管。
“最近港纸的汇率有没有波动?”在众人都在猜测大老板又有什么大动作的时候,何雨柱开口了。
“老板您稍等一下,我们准备一下!”负责金融情报的主管回道。
“给你们十分钟!”
“是。
十分钟后,会议室的一面墙上用投影投出了最近半年的港纸对美刀、港纸对英镑、港纸对其他的汇率曲线图。
“老板,最近港币确实有些波动,但幅度不大。”投完影,那个主管道。
“各地的资金储备足么?”何雨柱转头问小满。
小满站在他身侧,低声问道:“你预感到什么?”
“嗯。”
“储备充足,不过要看应对多大的事情。”
“比去年只大不小。”何雨柱道。
小满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说道:“可能不大够,有七成资金都在做投资。”
何雨柱转向分析师团队,“我要你们做一个压力测试,模拟港币贬值5%、10%甚至15%的情况下,我们做什么样的动作可以获得最大的回报,三天内给我答案,能完成么?”
“可以,只是香江这边么,老板?”
“纽约、伦敦等几个大的交易所也要。”何雨柱道。
主管看向小满,小满道:“可以,其他地方我安排。”
“短期投资都做好准备止盈吧。”何雨柱道。
“好。”小满回道。
三天后报告出来了,所有团队的共识是如果危机爆发,地产和零售业会最先受到冲击,但优质资产会被错杀。
所有团队都建议重点关注航运和港口相关资产,问题是在香江何雨柱已经不能拿更多港口了,港府不可能允许他垄断香江的港口,至于航运,他觉得没必要,因为霍家这几年其实在不断的壮大航运公司的规模,已经隐隐可以和环球航运抗衡了。
霍家那是战略合作级别的伙伴,只要霍生在这种合作就在,而霍生还是满长寿的。
何雨柱下了另外一道命令,短期投资在9月20日前全部清仓,止盈。
然后他又跟小满单独说了一下,“把我们能动用的流动资金分成三部分。三分之一做空港币,三分之一准备抄底,剩下的做保险金。”
“做空比例是否太高了?”一位资深分析师谨慎地问。
“就按这个比例。”何雨柱合上报告,“9月23日开始建仓,注意节奏,不要引起市场注意。”
九月第三周,某个会议开的不是很顺利,随后几天,港币汇率连续下挫,市场恐慌情绪蔓延。
电视新闻开始频繁报道汇率问题,世面上出现抢购生活用品的现象,香江警队更是忙得快疯了,太乱了。
“老板,是否开始平仓?”九月底交易主管打电话请示。
“再等等,到十月上旬结束。”
“是,老板。”
在他边上的小满问道:“柱子哥,这次股市的震荡我们不参与么?”
“吃进港灯和中电的股份,小心点。”
“好,我这就去安排。”
十月十五日,港府宣布了多项措施稳定汇市,联系汇率制度的框架得以坚守。
市场信心逐渐回升,港币汇率结束下跌,开始企稳反弹。
此时,何雨柱布局的资金早已安全撤离。
庞大的资金如同暗潮,悄无声息地涌入又退去,在场内巨头们尚未反应过来大肆收割之前,便已锁定了惊人的利润。
许多国际游资和本地大鳄动作稍慢,要么只分到了一杯残羹冷炙,要么就因为市场流动性骤然变化而未能完全建仓,甚至有些还被短暂套住,错过了最佳获利时机。
一时间,市场里议论纷纷,都在猜测是哪路神仙手段如此精准老辣,下手快准狠,撤离得又干净利落,几乎掐准了每一个节奏点。
不少人动用关系四处打探,却始终摸不着头绪。
这笔巨额资金的流向被巧妙分散,通过多个离岸账户和实体层层流转,最终消失在错综复杂的金融迷宫之中,只留下一个“神秘大户”的传说,让不少吃了闷亏的机构恨得牙痒痒却又无可奈何。
……
香江,黄河集团总部。
小满将一份最终的资金报告放在何雨柱的办公桌上,脸上带着一丝轻松的笑意:“结算清楚了,比我们最初预估的还要多出近两成。另外,港灯和中电的股份,我们也按计划吸筹了不少,成本压得很低。”
何雨柱接过报告,粗略地扫了一眼末尾的数字,点了点头:“嗯,这笔利润,一部分注入集团的储备金,另一部分准备好,内地那边,雨鑫和大茂的摊子越铺越大,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知道,已经让财务在做方案了。”小满应道。
停顿了片刻小满问道:“柱子哥,为什么么你每次都判断得那么准?就像提前拿到了剧本一样。”
何雨柱端笑着道:“哪有什么剧本,不过是多看、多听、多想想。起风了,最先感知到的,未必是站在最高处的人。”
小满似懂非懂,但她早已习惯丈夫偶尔这种看似玄妙却总被验证的预感。
她转而道:“还有个不好的消息,国内我们暂时不回去了。”
“嗯,你跟爹、娘他们说了吧?”
“说了,他们说没关系,他们自己能照顾自己,再说了那边还有雨鑫呢。”小满道。
“还有老五,那小子现在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就是,这小子也不知道写个信。”小满道。
何雨柱一愣,随后他有了猜测,这小子怕不是上战场了吧,不然这么久了不写信,不是这小子的性格啊。
于是何雨柱转换话题:“老四那边你操点心,我这个当哥的不好多说什么,尤其是钟家摇头那边。”
“没问题,爹妈不在身边,这个本来就是我这个当嫂子该操心的。”
“对了,之前在内地提的那个影视公司,你手底下有没有人可以推荐?”
“这个还没来得及弄,回来就被你指挥的团团转。”小满道。
“好么,我媳妇这是在埋怨我咯!”
“没有,不过我确实该多培养一些人了,不然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分身不得,别的事情还真要耽误了。”
“这才对么,以前让你找人,结果你找了一堆助理之类的,到了关键时候顶不上去。”何雨柱道。
“诶,我那不是不放心么?”
“没事,现在也来得及。”
“好,这次我会认真对待的。”小满道。
十月下旬,香江天气依旧炎热。
新加坡黄河集团半导体实验室内,何雨柱站在一台略显笨重、却无疑是划时代产品的机器前。
银灰色的金属外壳,一块单色液晶屏幕,下方是紧凑的键盘——这是黄河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一代笔记本电脑,内部代号“黄河-先驱者一号”。
“老板,测试数据全部达标,性能稳定,只是重量.”项目负责人语气带着一丝遗憾,“目前只能控制在4.2公斤,比Grid的Copass还是要重一些。”
何雨柱伸手在冰冷的金属外壳上抚过,点了点头:“已经很好了,我们起步晚,能追到这个程度是大家的功劳,重量问题下一代重点攻克,生产线组建得怎么样?”
“AMD那边已经协调好了,下个月就能试产。定价方面,我们初步定在八千五百美元,性价比方面很有优势。”
“嗯,试试水也好,下一代机型研发不能停。”
“明白!”
离开实验室,何雨柱回到他在这边的办公室,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陈胜的号码。
听筒里传来几声忙音,随后被接起。
“阿胜!”
“老板?”
“那边情况怎么样?”
“现在微机方面我们能占35%左右,主要还是我们品牌效应没达到。”
“不急,便携式计算机你那边要重视。”
“我知道,这个我们比IBM领先了。”
“软件项目进度如何?”
“编译环境基本搭好了,文字处理和一些基础应用模块的初版测试还算顺利。但图形界面部分,按照您提的要求,对硬件消耗比较大,我们还在优化算法。”
“主要遇到什么困难了?”
“主要是内存管理效率和显示驱动层面的问题。”
“这个你没跟新加坡的实验室提?”
“提了,还需要时间。”
“时间可以有,但方向不能错。盯紧国际上的动向,尤其是施乐和苹果那边的技术论文,如果有公开发表的,想办法弄到。必要的话,可以去接触一下北美高校的研究团队。”
“明白,老板。”
“洛杉矶的酒店什么时候能装修完成?”
“我们会赶在奥运会之前完工。”
“行,一定要保证质量。”
“我知道,我们都是按照纽约君悦的标准来的。”
“那就行,对了,纽约的君悦你要上点心,内地那边应该没那么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