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武将和文臣(2/2)
众人一拍脑门,齐声喊道:“多谢老帅!”
当时殿下口吐一个“来”字,满城刀兵汇聚其身后,恍恍惚如剑仙临尘,神佛降世!
只一眼,便终生难忘!
“寻常刀兵承受不住殿下雄浑的气机。”程盛抚须道:“但能以普通人身份跟武者并肩作战,且不落下风者,唯有我苍梧军!”
“嘿嘿…”老斥候憨笑的功夫,几百把横刀已被洗劫一空,“给老子留一柄!刘大脑袋,你什么意思?”
“我家侄子非常崇拜殿下…”
“你大哥有七八个儿子,是谁说清楚!”
“每一个!”
“糙!”
…
醉仙居二楼,三位男子同坐一桌,景明十三年的状元和榜眼都在其中。
郑明允高中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翰林院的清贵之路,一头扎进兵部,恰好赶上金山城之战。
杨鸿渐意气风发,他也选择了投军,可惜右骁卫去年没有被调往柔然,“郑兄,一别数月,风采更胜往昔,小弟敬你一杯!”
郑明允脸带笑意,举手投足间多了几分沉稳,“杨兄客气。”
酒过三巡,他们聊天的话题从国子监的求学生涯,慢慢转到了正事上。
杨鸿渐按耐不住,身子前倾道:“郑兄,金山城…究竟是何光景?小弟到现在都耿耿于怀,每每思之,夜不能寐。”
郑明允握着酒杯的手指微微泛白,耳旁的金铁交鸣声似乎盖过了外头车水马龙的喧嚣。
“黄沙漫天,朔风如刀,城墙斑驳,血迹浸透砖石,连大雨都洗不干净。”
“柔然人…的确悍勇,骑术精绝,来去如风,如潮水拍岸,一波又一波,不知疲倦。抵达金山城之前,边军兄弟们只能用以命换命的打法来赢得战斗。”
郑明允叹息道:“夏季天气闷热,营中还差点爆发瘟疫。我随军做些粮秣调度之类的活儿,目睹惨烈,却束手无策。读书万卷,临到阵前,竟觉百无一用,连一石弓都拉不开,惭愧至极。”
一旁的李正章独自喝着闷酒,状元郎的风采被一层阴郁所笼罩。
他听着郑明允的描述,又瞥见杨鸿渐跃跃欲试的兴奋,心中压抑万分。
“郑兄此言,倒让我这坐在翰林院修书编史的,更加无地自容。早知,我也该…”
“李兄!”郑明允看着对方,恳切而凝重道:“此言差矣,切莫妄自菲薄,更不可意气用事!你乃家中独子,伯父伯母年事已高,全指望着你光耀门楣,承欢膝下。你若有个闪失,叫二老如何承受?”
杨鸿渐劝道:“翰林院乃清贵之地,修史编书,传承文脉,同样是利在千秋的大事!非只有披甲执锐才算报国。能高中状元,已是万中无一,你笔下的文章,能教化人心,其力未必弱于千军万马!”
“道理我懂…”李正章自嘲一笑,内心陷入更深的迷茫,再次为自已斟满酒,眼神空洞地望着杯中摇晃的液体,“呵,案牍劳形…书卷抵不过战刀,文章填不满烽烟。”
金榜题名的那一刻,他都不敢相信自已能赢下“京城明允”,本以为二人会在朝堂上继续角逐,可谁曾想对方根本没这个心思。
李正章的争强好胜,在郑明允的舍身为国面前,不堪一击。
他每次收到北境的消息,想起对方在风沙中奔波,都觉着自惭形秽。
“状元郎说的不对哦。”楼梯口听了半天的男子,冷不丁插话道:“该罚酒三杯!”
三人循声望去,连忙起身行礼,“见过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