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 第8章 冥王星·地下冰核

第8章 冥王星·地下冰核(1/2)

目录

“云月号”的主引擎收敛着蓝紫色焰流,海王星那片狂暴的深蓝色风暴在舷窗外逐渐凝缩成一点微光,风暴的咆哮被宇宙的真空吞噬,最终隐没在无尽的黑暗中。飞船向着太阳系的边缘极限推进,引擎的嗡鸣低沉而恒定,如同穿越冰封时空的脉搏。舷窗外的黑暗愈发浓稠,恒星的光芒在这里已微弱到近乎不可见,只有偶尔掠过的柯伊伯带小行星,在船体灯光下折射出转瞬即逝的冷辉。

林辰指尖在观测屏上快速滑动,校准着超低温抗压系统的参数,瞳孔却被屏幕中央一道微弱的淡粉色光晕吸引。他猛地放大观测画面,声音瞬间带上一丝肃穆:“指挥官,前方50万公里处探测到极寒辐射源,是冥王星!”

叶云天循声望去,瞬间被舷窗外的景象攫住。一颗小巧而昏暗的星球正缓缓占据整个视野,那便是冥王星——曾经的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如今被定义为矮行星。它的体积仅为地球的0.6%,表面被厚达100公里的冰壳严密覆盖,冰壳由水冰、甲烷冰和氮冰混合而成,在恒星微弱的照射下,呈现出死寂的淡粉色,如同被遗忘在宇宙边缘的褪色宝石。极地的冰冠由纯净的氮冰构成,反射着惨淡的白光,与淡粉色的地表形成鲜明对比,巨大的陨石坑遍布全球,最深的陨石坑深度达10公里,边缘的冰崖陡峭如刀削,冰壳表面裂开无数细密的纹路,在黑暗中如同蛛网般蔓延,诉说着亿万年的孤寂与寒冷。

“指挥官,冥王星轨道监测完成。”林辰的声音带着极寒环境特有的凝重,屏幕上的数据流快速滚动,“冥王星直径约2370公里,是地球的0.19倍,质量仅为地球的0.22%,引力仅为地球的6%。表面冰壳厚度100-150公里,平均温度-230℃,最低温度可达-240℃,是太阳系中最寒冷的星球之一。”他指向屏幕上的冥王星内部结构剖面图,“冰壳之下是深度约80公里的冰核层,主要由压实的冰晶和岩石碎屑组成,密度达1.8克/立方厘米;冰核层下方探测到明显的液态水信号——推测是因冰核中放射性元素(铀、钍)衰变产生的热量,使部分冰体融化,形成了厚度约200公里的‘液态水能源带’。该能源带中溶解着高浓度有机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和芳香族化合物,这些物质可转化为高效生物能源,能量密度是地球石油的3倍,但液态水层的压力达300倍地球大气压,环境极端恶劣。”

叶云天凝视着舷窗外这颗冰封的星球,指尖在观测屏上轻轻划过,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冰壳的硬度数据——在-230℃的低温下,冰壳的莫氏硬度达6.5,堪比花岗岩。“启动‘云月号’的超低温抗压系统,将船体外部隔热涂层功率提升至95%,舱内温度稳定在25℃,启动抗辐射护盾,抵御冥王星表面的宇宙射线。”他顿了顿,按下通讯器,“通知伞菇、藤绿和石心,十分钟后到主控舱集合,准备对接冥王星北极的地下冰核开采基地。”

通讯器那头传来三道清晰的回应。片刻后,主控舱的舱门滑开,伞菇、藤绿与石心并肩走入。

伞菇的身材矮壮,身高仅1.5米,皮肤呈浅褐色,如同菌伞星的腐殖土,表面有细密的褶皱,摸起来如同湿润的泥土。他的头顶长着一层柔软的菌盖状毛发,呈深褐色,边缘微微卷曲,毛发间点缀着细小的白色菌褶,如同微型的真菌伞盖。他穿着一身宽松的生物纤维服,服装表面能自主分泌一层保温黏液,抵御极端低温。此刻,他的指尖泛着淡淡的褐色光泽,正无意识地分泌出一点淡褐色的腐殖土样本,样本在空气中没有冻结,反而保持着湿润的状态。“冥王星的冰壳硬度超出预期,但这种极寒环境,正是我们菌伞星微生物的理想栖息地。”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沙哑,如同腐殖土中微生物活动的细微声响。

藤绿是绿脉星根须族的资深专家,与之前火星合作中的古榕同族,身材修长,皮肤呈淡绿色,表面有明显的叶脉状纹路,在灯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他的发丝是细长的绿色根须,末端带有微小的吸盘,能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他穿着绿脉星特制的透气纤维服,服装上生长着细小的绿色苔藓,既能保温,又能提供微弱的能量。他擅长利用微生物分离有机化合物,指尖能催生出微小的绿色根瘤,根瘤中含有大量的根瘤微菌。“液态水中的有机化合物浓度很高,从光谱分析来看,多是高能量的长链烷烃,分离难度虽大,但我们绿脉星的根瘤微菌能精准识别并捕获这些分子。”他的声音温润,如同植物生长的沙沙声。

石心的身材高大挺拔,穿着M27极地地下工程专用的抗压防寒服,服装主体为深灰色,表面绣着岩心虫的图案——岩心虫是M27极地地下的穴居生物,身体呈圆柱形,覆盖着坚硬的角质层,能感知微弱的地质变化。石心的眼神如同岩石般沉稳,脸上线条刚毅,下巴上留着短而整齐的胡须,手中握着一个装有岩心虫幼虫的透明容器,容器内的幼虫在低温下缓慢蠕动,感知着周围的环境。“冥王星的冰壳和冰核层地质结构复杂,开采过程中极易引发冰壳坍塌、冰核融化等地质灾害,必须做好精准的地质监测和结构稳定控制。”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地下工程专家特有的严谨。

“云月号”缓缓驶入冥王星的引力圈,超低温抗压系统全力运转,船体外部的隔热涂层泛着淡淡的蓝光,抵御着-230℃的极寒。飞船如同一片轻盈的羽毛,在冥王星微弱的引力场中调整姿态,向着北极的地下冰核开采基地飞去。

开采基地的入口隐藏在一片巨大的陨石坑底部,陨石坑直径约10公里,边缘的冰崖高达2公里,如同天然的屏障。基地的入口是一道厚重的抗压合金门,门体由超低温超导合金制成,厚度达1米,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门上印有冥王星冰核开采基地的徽章——一枚被冰壳包裹的蓝色水滴图案。

飞船缓缓降落在陨石坑底部的停泊平台上,平台由压实的冰泥和合金板铺设而成,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氮冰,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当舱门打开的瞬间,一股刺骨的严寒瞬间席卷而来,比天王星的低温更甚——-230℃的极寒让空气都几乎凝固,飞船外壳瞬间凝结出一层厚厚的白霜,白霜的厚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短短几秒钟就达到了5厘米。远处的冰壳表面,细密的裂纹在极寒中不断延伸,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在寂静的宇宙中格外清晰。

等候在基地入口的是冥王星冰核能源官诺兰。他身材瘦削,身高约1.8米,穿着一套全覆盖式的超导防寒服,服装主体为银白色,内部的加热系统发出淡淡的蓝光,沿着服装的纹路流动,如同血管般分布。头盔是透明的高强度材质,内部装有多层防雾涂层,但头盔的透明面罩上仍凝结着一层厚厚的白霜,只能看到他一双布满红血丝、透着深深无奈的眼睛。他的身后跟着四位开采工程师,每个人的防寒服都显得有些陈旧,表面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头盔上的探照灯也有些暗淡,显然是长期在极端环境下超负荷工作所致。

“叶云天指挥官,欢迎来到冥王星。”诺兰的声音通过头盔通讯器传来,带着极寒环境下的轻微颤抖,“感谢你们愿意穿越59亿公里的星际,来帮助我们这个被遗忘在宇宙边缘的星球。”他伸出戴着厚重防护手套的手,与叶云天用力握了握,手套的触感坚硬而冰冷,“我们的星球就像一个巨大的‘地下冰箱’,所有人都知道冰箱里藏着足以支撑文明发展500年的能源宝藏,可我们却连冰箱门都打不开,更别说把宝藏取出来了。”

没有多余的寒暄,诺兰侧身做出一个“请”的手势,带领叶云天团队走进开采基地。基地的入口是一道长长的冰制隧道,隧道壁被低温固化剂处理过,表面光滑如镜,却仍能看到细微的裂纹。隧道内装有冷白色的照明灯,灯光在极寒中显得有些昏暗,投射出长长的影子。隧道两侧的墙壁上,每隔10米就装有一个温度传感器,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当前温度:-228℃。

经过十分钟的步行,众人抵达了地下控制室——基地主体建于冰壳下方10公里处,通过厚重的抗压合金门与外界隔绝。推开合金门,一股温暖干燥的气流扑面而来,与地表的极寒形成鲜明对比。控制室的空间宽敞明亮,数十台显示屏整齐排列,上面实时显示着冥王星的内部结构、开采进度、设备状态等数据。中央的全息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冥王星的内部结构剖面图:最外层是120公里厚的淡粉色冰壳,中间是80公里厚的灰白色冰核层,最下方是200公里深的液态水能源带,在屏幕上呈现出淡淡的蓝色光晕,如同冰封心脏中的暖流。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液态水能源带。”诺兰指着屏幕上的蓝色区域,语气中满是渴望,“通过光谱分析和探测器采样,我们发现水中溶解的有机化合物浓度高达50克/升,这些化合物是远古时期彗星撞击冥王星时带来的生命物质,经过亿万年的积累和演化,形成了高能量的有机混合体。只要能将这些有机化合物分离出来,转化为生物能源,足以支撑冥王星文明发展500年,彻底摆脱我们对外部能源的依赖。”

他的手指划过屏幕,切换到开采基地的实际作业场景:冰壳开采面处,四台巨大的机械钻机正在缓慢运转,钻机的钻头直径达2米,由高强度合金制成,正与坚硬的冰壳剧烈碰撞,产生的冰屑纷飞,如同白色的粉末,通过传送带输送到废料区。但钻机的推进速度极其缓慢,屏幕上的进度条显示,一天下来仅能挖掘10米冰壳。

“我们的冰壳开采技术,本质上还是‘硬挖’。”诺兰叹了口气,语气中满是无奈,“冥王星的冰壳在-230℃的低温下,硬度堪比钢铁,莫氏硬度达6.5,比花岗岩还要坚硬。机械钻机的钻头采用了目前太阳系最先进的超硬合金,但每天都要更换三次,而且挖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冰屑,这些冰屑在低温下会迅速凝结成硬块,堵塞钻机的推进系统,清理起来耗时耗力。”

他调出一组数据,屏幕上显示着开采成本和进度预测:“按照目前的速度,要挖穿120公里的冰壳,需要整整33年,这还不算中间可能出现的冰壳坍塌、设备故障、地质灾害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每挖掘1公里,设备的损耗率就会增加5%,到后期,挖掘成本会高到我们无法承受。”

更让诺兰无奈的是分离技术的瓶颈。屏幕上切换到液态水样本的分离实验画面:一小瓶从地下30公里处采集到的少量融水,呈淡蓝色,里面悬浮着细微的有机颗粒。通过现有分离设备处理后,最终提取出的有机化合物仅占样本总量的20%,大部分高能量物质都随着废水被浪费掉了,分离出的有机化合物纯度也只有70%,无法直接用于高效能源转化。

“我们尝试过物理过滤、化学萃取、超声波分离等各种方法,但这些有机化合物与水分子通过氢键紧密结合,形成了稳定的水合物,普通的分离方法根本无法将它们彻底分开。”诺兰的声音带着一丝绝望,“就算我们花几十年挖穿冰壳,也只能利用其中五分之一的能源,剩下的都等于白扔,这对资源匮乏的冥王星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浪费。而且分离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还会污染液态水资源,破坏地下生态环境。”

叶云天看着屏幕上的实验数据,眉头微微蹙起。冥王星的困境比他预想的更严重,不仅开采难度大,分离效率也极低,传统的技术手段根本无法解决。他转头看向伞菇,伞菇正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屏幕上的冰壳结构数据,指尖的腐殖土样本在他手中轻轻揉搓。

为了让叶云天团队更直观地感受开采难度,诺兰带领众人乘坐地下穿梭车,前往冰壳开采面。穿梭车行驶在冰制隧道中,隧道壁上的裂纹越来越多,部分区域还能看到加固用的合金支架,支架上有明显的受压变形痕迹。穿梭车的速度不快,行驶了约20分钟后,抵达了开采面。

开采面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空间,直径约50米,高度30米,四周的冰壁上布满了挖掘痕迹。四台巨大的机械钻机矗立在空间中央,正发出沉闷的轰鸣声,钻头与冰壳碰撞的“砰砰”声震耳欲聋,冰屑在低温下凝结成细小的冰晶,弥漫在空气中,吸入鼻腔带来刺骨的寒意。地面上堆积着厚厚的冰屑,几名工程师正驾驶着小型铲车,将冰屑运往废料处理区,他们的动作显得有些笨拙,显然是长期在低温环境下工作,身体有些僵硬。

一名工程师正在更换磨损的钻头,他的防寒手套上结满了冰,手指几乎无法灵活弯曲。看到诺兰和叶云天等人,他停下手中的工作,举起磨损严重的钻头,无奈地说:“指挥官,你看这钻头。”钻头表面布满了缺口和划痕,原本锋利的刃口已经变得钝圆,“这是今天更换的第三根了,每根钻头的使用寿命只有4小时,而且越往地下,冰壳越坚硬,钻头的磨损速度也越来越快,挖掘效率也在不断下降。”

叶云天走到开采面边缘,伸出戴着防护手套的手,触摸着冰冷坚硬的冰壳。冰壳的表面光滑如镜,触感坚硬无比,手套表面瞬间结上一层白霜,冰冷的触感几乎要穿透防护手套,传递到指尖。他用力按压了一下冰壳,冰壳纹丝不动,反而让他的手指感到一阵麻木。

伞菇则蹲下身,从随身的容器中取出一点淡褐色的腐殖土,撒在一块掉落的冰屑上。令人惊讶的是,腐殖土接触到冰屑后,并没有被冻结,反而逐渐渗透进冰屑内部,冰屑表面开始出现微小的气泡,缓慢地融化分解,原本坚硬的冰屑逐渐变成了松散的“冰泥”,失去了原有的硬度。

“菌伞星的腐殖土,能在-250℃下保持活性。”伞菇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腐殖土,解释道,“这些腐殖土中含有一种特殊的低温微生物,我们称之为‘冰解菌’。它们以冰体中的水分子和微量矿物质为营养源,代谢过程中会产生特殊的‘冰解酶’,这种酶能破坏冰的晶体结构,将坚硬的冰晶分解成松散的冰泥,同时不会改变冰的化学性质。这样一来,开采起来就容易多了,不需要硬抗冰壳的硬度,而是‘以柔克刚’。”

诺兰和周围的工程师们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纷纷围了过来,仔细观察着被分解的冰屑。一名年轻的工程师忍不住伸手触摸了一下冰泥,惊讶地说:“真的变软了!而且温度没有变化,不会导致冰核融化!”

当天下午,合作会议在开采基地的会议室召开。会议室的墙壁是透明的抗压材料,能清晰看到外面的冰制隧道和加固支架。中央是一张圆形的全息会议桌,周围摆放着带有加热功能的悬浮座椅,确保参会人员在低温环境下能保持舒适。全息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冥王星的冰壳结构数据、液态水能源带的有机化合物浓度分析、现有开采与分离技术的瓶颈报告,以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图。

叶云天、伞菇、藤绿、石心与诺兰及冥王星的六位技术专家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面前的显示屏上都同步着相关数据。诺兰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指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图:“这是我们预测的开采风险区域,红色区域是冰壳坍塌高风险区,黄色区域是冰核融化风险区,一旦开采过程中触发这些风险,整个基地都可能被掩埋。”

“诺兰能源官,各位冥王星的朋友。”叶云天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M27的菌伞星、绿脉星在低温生物技术和生物能源分离领域有着成熟的技术积累,岩心虫团队则擅长地下工程稳定性控制和地质灾害预防,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结合冥王星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开采-分离-稳控’三位一体合作方案,帮助你们打开‘地下冰箱’,取出深藏的能源宝藏,同时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

他抬手在全息屏幕上轻点,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方案的三维示意图。“第一项,突破冰壳开采瓶颈——共享‘菌伞星腐殖土破冰技术’,升级开采设备。”

伞菇站起身,走到屏幕前,指尖划过,调出改良后的开采设备设计图。这种设备被命名为“生物破冰钻机”,整体呈圆柱形,长度15米,直径3米,钻机前端加装了一个“腐殖土喷射装置”,装置内有多个雾化喷嘴,能将腐殖土均匀喷洒在冰壳表面;机身两侧装有“冰屑快速分解槽”,槽内装有高浓度的腐殖土,能进一步分解挖掘出的冰屑;后端连接着“微生物回收系统”,能将使用过的腐殖土和冰解菌回收,经过处理后循环使用。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菌伞星的‘低温分解腐殖土’。”伞菇的指尖泛起淡褐色的微光,在屏幕上模拟出腐殖土破冰的工作原理,“我们会在冥王星建立腐殖土培育车间,利用当地的冰屑、岩石碎屑和我们带来的营养剂,大规模培育适应-230℃环境的低温微生物腐殖土。培育车间的温度控制在-225℃,湿度60%,能为冰解菌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培育周期约10天,一次培育就能产出10吨合格的腐殖土。”

“开采时,腐殖土喷射装置会将腐殖土以雾化形式均匀喷洒在冰壳表面,雾化后的腐殖土能快速附着在冰壳上,冰解菌在冰壳中快速繁殖,分泌冰解酶分解冰的晶体结构,让坚硬的冰壳在2小时内转化为松散的‘冰泥’;随后,钻机的螺旋钻头会将冰泥快速挖掘出来,送入冰屑分解槽,槽内的腐殖土会进一步分解冰泥中的残余冰体,分离出的水可以回收利用,作为培育腐殖土的水源,微生物则通过回收系统循环使用,利用率达90%。”

伞菇调出测算数据:“这种生物破冰技术,开采速度能从每天10米提升至50米,是原来的5倍;而且钻头不再直接与坚硬的冰壳碰撞,磨损率会降低80%,每根钻头的使用寿命能从4小时延长至40小时,大幅节省设备成本和更换时间。同时,冰泥的运输和处理也更便捷,不会堵塞设备,能进一步提升开采效率。”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们会提供冰解菌的母种、腐殖土的培育技术和开采设备的改造方案,并派专家指导你们的技术人员建立培育车间和改造设备。冰解菌是专门培育的工程菌,只能在人工提供的营养剂环境下繁殖,一旦离开开采设备,失去营养来源就会迅速休眠,不会在自然冰壳中扩散,也不会对冥王星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冥王星的技术专家们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纷纷凑到屏幕前,仔细观察腐殖土分解冰壳的模拟动画。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推了推虚拟眼镜,语气中带着疑问:“伞菇专家,腐殖土在300倍地球大气压的地下深处,还能保持活性吗?而且随着挖掘深度增加,温度会略有上升,会不会影响冰解菌的工作效率?”

“完全可以。”伞菇点头,语气肯定,“我们的冰解菌经过了高压适应性改造,能在500倍地球大气压下保持活性,300倍压力对它们没有任何影响。而且冰解菌的最佳工作温度范围是-230℃至-220℃,随着挖掘深度增加,温度上升至-225℃左右,反而能提升它们的代谢效率,让冰壳分解速度更快。菌伞星的破冰技术已在多个低温高压星球应用,从未出现过活性丧失的问题。”

老专家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拿起虚拟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

“第二项,解决有机化合物分离难题——共享‘绿脉星生物能源分离技术’,升级分离设备。”藤绿站起身,走到屏幕前,全息屏幕上出现了分离设备的改造示意图:原有设备的化学萃取模块被替换为“根瘤微菌反应舱”,配套增加了“微生物培养室”和“有机化合物提纯模块”,后端还加装了“水资源回收系统”。

“绿脉星的根瘤微菌,是我们文明培育的专用分离微生物,能精准识别并分离液态水中的有机化合物。”藤绿的指尖泛着淡绿色的微光,调出根瘤微菌的影像——这种微生物呈球形,直径仅0.05微米,表面有细密的纤毛,能特异性地吸附有机化合物分子。“根瘤微菌的细胞膜上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能精准识别液态水中的烷烃、烯烃等有机化合物分子,并通过纤毛将其吸附到细胞内,然后通过代谢作用将其转化为稳定的生物能源颗粒,而水分子则不会被吸附,保持纯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