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 第6章 风鸣鸟·声浪星

第6章 风鸣鸟·声浪星(2/2)

目录

风吟解释道:“反射墙的设计是关键。首先,弧度必须与天然岩壁一致,才能确保声波反射的方向精准,不会散射;其次,材料必须能完美反射3000-5000赫兹的声波,不能吸收或扭曲频率,否则风鸣鸟无法识别;最后,反射墙要与公路两侧的天然岩壁无缝衔接,形成完整的声波传播路径。”

风语族的科学家们拿出一块黑色的石材样本,递给叶云天:“这是‘回声石’,是我们声浪星特有的矿物,由石英晶体和天然沥青混合形成,能完美反射3000-5000赫兹的声波,反射率达到97%,与我们的石英岩壁几乎一致。我们会给你们提供样本和开采技术,还会派两名声波工程师——风澈和风澜,跟随你们返回M27,指导你们修建反射墙。”

“另外,仅仅有反射墙还不够。”风吟补充道,“离散的族群已经习惯了各自的栖息地,而且可能对公路产生了恐惧,即使声波能传递过去,它们也未必会靠近。你们需要引导它们——在反射墙附近设置食槽,投放它们喜欢的食物,吸引风鸣鸟聚集到反射墙附近,让它们重新开始鸣唱,感知到对岸的同伴。”

风语族还详细讲解了反射墙的具体参数:高度15米,长度50米,弧度120°,安装角度与天然岩壁呈30°夹角,确保声波能垂直反射;食槽的设置位置应距离反射墙10米,高度2米,避免地面动物干扰;投放的食物是一种富含油脂的“风鸣草籽”,这种草籽在M27的火球区也有分布,是风鸣鸟的主要食物来源,容易获取。

为了让团队更好地掌握技术,风语族的工程师们用三维扫描仪扫描了天然岩壁的弧度,生成了详细的设计图纸;还演示了回声石的加工过程——将回声石切割成标准板块后,需要用特殊的打磨工具将表面打磨至光滑如镜,粗糙度不超过0.1微米,才能确保声波反射效果。

接下来的十天,团队在声浪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学习了回声石的开采、加工技术,声波反射墙的设计、安装工艺,以及风鸣鸟的行为引导方法。风语族的工程师们还特意录制了鸣风鸟的鸣唱声和声波传播轨迹,作为参考资料,方便团队在M27调整反射墙的参数。

十天后,“云月号”飞船带着回声石样本、设计图纸、技术资料和两名风语族工程师,缓缓驶离了声浪星,朝着M27星球的方向返航。飞船上,叶云天看着窗外的星空,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相信,有了声浪星的技术支持,风鸣峡谷一定能再次响起风鸣鸟的鸣唱。

第三节:声桥重架—峡谷回响

“云月号”返回M27后,直接降落在风鸣峡谷附近的临时空港。叶云天团队没有丝毫停留,立刻启动了声波通道重建工作。

第一步,是解决施工干扰问题。叶云天联系了当地政府,出示了风鸣鸟的濒危报告和修复方案。在联盟生态保护法的要求下,当地政府对风鸣峡谷段的公路进行了临时管制:每天只允许小型车辆在清晨6点前和傍晚8点后通行,禁止大型车辆和高音喇叭使用;在施工区域周围设置了隔音屏障,减少施工噪音对风鸣鸟的影响。同时,政府还发布了公告,呼吁市民和游客远离风鸣峡谷,为风鸣鸟的恢复创造安静的环境。

第二步,是合成声波反射材料。风语族提供的回声石样本虽然性能优越,但M27没有天然的回声石矿脉。林溪和团队的技术人员根据回声石的成分比例,用M27本土的高纯度石英砂、天然沥青和稀土元素,经过高温熔炼(1200℃,持续48小时)、压制成型、精细打磨等工序,成功合成了与回声石性能一致的“人造回声板”。

人造回声板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要求:石英含量88%,声波反射率96.5%,在3000-5000赫兹频段的放大倍数达到9.8倍,完全能满足风鸣鸟的声波传播需求。工厂开足马力,日夜不停地生产,将人造回声板切割成1米×1.5米的标准板块,用运输车辆运送到风鸣峡谷。

第三步,是修建声波反射墙。风语族的工程师风澈和风澜先用三维扫描仪,对风鸣峡谷公路两侧的天然岩壁进行了全面扫描,获取了精准的弧度数据,然后在电脑上生成了反射墙的施工图纸。反射墙的设计与天然岩壁完美契合,高度15米,长度50米,弧度120°,与公路两侧的岩壁无缝衔接,形成了完整的声波传播路径。

施工团队动用了小型起重机和高空作业平台,小心翼翼地将人造回声板吊装到预定位置。每一块板材都需要精准对齐,缝隙不超过0.5厘米,然后用特制的黏合剂固定——这种黏合剂由石英粉和树脂混合制成,凝固后能与板材融为一体,确保反射墙的稳定性和密封性。板材安装完成后,风澈和风澜亲自用打磨机对墙面进行精细打磨,将表面粗糙度控制在0.1微米以内,确保墙面光滑如镜,不会影响声波反射。

整个修建过程持续了两个月,当最后一块人造回声板安装完毕,两座银白色的声波反射墙矗立在公路两侧,如同天然岩壁的延伸,与赤色的丹霞岩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和谐地融入了峡谷环境。

第四步,是设置食槽和投放食物。团队在两座反射墙附近,各安装了十个食槽。食槽由耐腐蚀的合金制成,呈弧形,能容纳5公斤草籽,安装高度2米,既方便风鸣鸟啄食,又能避免地面的啮齿动物偷食。老周带领当地的志愿者,每天清晨和傍晚,都会准时前往食槽投放风鸣草籽——这些草籽是从火球区的天然草场采集的,经过清洗、消毒后,确保没有污染。

起初,风鸣鸟对陌生的反射墙和食槽充满警惕。它们只是远远地站在岩缝口,探着头观望,看到人类靠近,就立刻缩回去。老周和志愿者们见状,改变了投放方式,将草籽撒在食槽周围的岩壁上,然后远远离开,不给风鸣鸟造成压力。

一周后,有几只胆大的风鸣鸟终于忍不住饥饿,小心翼翼地飞到食槽附近,啄食着地上的草籽。它们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一旦有风吹草动,就立刻飞回岩缝。但几次下来,它们发现这里没有危险,而且有充足的食物,逐渐放下了戒心。

两周后,两侧峡谷的风鸣鸟都开始定期聚集到食槽附近,数量越来越多。左侧的21只风鸣鸟中,有18只每天都会来食槽啄食;右侧的25只中,有22只成为了“常客”。它们在食槽周围的岩壁上跳跃、梳理羽毛,虽然还没有鸣唱,但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偶尔会发出轻微的“啾啾”声,这是它们之间的小声交流。

三个月后的一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叶云天团队正在观测点监测反射墙的声波传播情况。突然,一声清脆的风鸣鸟叫声从西侧的反射墙附近传来——那是一只雄鸟,它站在反射墙前的岩壁凸起处,挺起胸膛,鸣囊鼓起又收缩,发出了一声雄浑的鸣唱,频率稳定在4200赫兹。

声波撞击在银白色的反射墙上,立刻被精准反射出去,朝着东侧的反射墙传播。空气中,声波振动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声桥”,跨越了宽阔的公路。几秒钟后,东侧的反射墙接收到声波,再次将其反射放大,传遍整个东侧峡谷。

紧接着,东侧峡谷的一只雄鸟回应了——它的叫声频率在4100赫兹,与西侧的雄鸟遥相呼应。一声、两声、三声……越来越多的风鸣鸟加入了鸣唱,西侧的叫声雄浑有力,东侧的叫声婉转悠扬,声波在两座反射墙之间来回传递、叠加,如同一场跨越公路的对话,在峡谷中久久回荡。

观测点的声呐检测仪屏幕上,绿色的曲线剧烈波动,清晰地显示着声波的传播轨迹和强度,完全达到了预期效果。叶云天和团队成员们激动地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欣慰和喜悦。

“它们在交流!它们听到彼此的声音了!”小陈举着相机,不停地拍摄着这珍贵的画面,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西侧的风鸣鸟们站在反射墙前,一只接一只地挺起胸膛,放声鸣叫,它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兴奋,鸣囊的收缩频率越来越快;东侧的风鸣鸟们循着熟悉的频率,朝着反射墙的方向飞来,它们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不再有丝毫犹豫,朝着同伴的声音靠近。

公路上方,无形的“声波桥梁”上,风鸣鸟的叫声交织回荡。一只羽毛略显杂乱的雄鸟从西侧飞出,翅膀展开,朝着东侧飞去。它的翅膀掠过公路上空,耳边是同伴们的鸣唱,身下是偶尔驶过的车辆,但它没有丝毫畏惧,径直飞向东侧的族群;紧接着,又有三只风鸣鸟跟着飞了过去,它们的翅膀在空中形成了一道优美的弧线,如同跨越天堑的勇者。

随后,东侧也有四只风鸣鸟朝着西侧飞来,它们的鸣叫声越来越近,最终与西侧的族群汇合。当第一只东侧的风鸣鸟落在西侧的岩壁上时,一只西侧的雌鸟立刻飞了过去,围绕着它鸣叫,声音温柔而亲昵——这是配对的信号。

族群团聚的时刻,峡谷中响起了久违的、此起彼伏的鸣唱。雄鸟和雌鸟相互鸣叫着,用独特的声纹确认彼此的身份,它们在反射墙附近的岩壁上跳跃、嬉戏,用翅膀轻轻触碰彼此,然后开始共同寻找合适的岩缝,筑巢安家。

叶云天拿出望远镜,看着这温馨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三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这些美丽的生灵,终于重新找到了彼此。老周站在一旁,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眶微微湿润:“太好了,太好了,风鸣峡谷又有歌声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团队持续监测着风鸣鸟的活动。它们在峡谷两端的岩壁上筑巢,雌鸟产下了卵,雄鸟负责外出觅食,守护巢穴。林溪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到,共有18个巢穴成功搭建,每个巢穴中有2-3枚鸟卵,卵呈淡蓝色,表面有细小的斑点。

孵化期持续了15天,当第一只幼鸟破壳而出时,团队成员们都兴奋不已。幼鸟的羽毛呈嫩黄色,绒毛蓬松,叫声稚嫩,在巢穴中探头探脑,等待着父母喂食。经过统计,共有12只风鸣鸟幼鸟成功孵化,它们的出生,意味着离散的族群不仅团聚,还实现了繁殖,种群数量开始逐步恢复。

更令人欣喜的是,反射墙的修建不仅帮助了风鸣鸟,还改善了整个峡谷的生态。风鸣鸟的鸣叫声再次在峡谷中回荡,声波的振动刺激了岩壁上植物的生长,原本稀疏的赤叶藤和砂棘草变得繁茂起来,藤蔓缠绕着岩壁,为风鸣鸟提供了更好的隐蔽屏障;一些依赖风鸣鸟传播种子的植物(如风鸣花),也开始重新生长,粉色的花朵点缀在赤色的岩壁上,格外鲜艳;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也随之增多,风鸣峡谷的生态链逐渐恢复了平衡。

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风鸣峡谷的生态价值和旅游潜力,在峡谷周围建立了“风鸣鸟生态保护区”,将公路的永久通行时间调整为夜间10点至次日凌晨5点,禁止任何车辆在白天通行;同时,在保护区外围修建了观景台和科普馆,让游客在不干扰风鸣鸟的前提下,欣赏峡谷风光和聆听风鸣鸟的鸣唱。老周成为了保护区的管理员,每天都会来投放草籽,监测风鸣鸟的状态,向游客讲解风鸣鸟的故事。

风语族的声波工程师们通过通讯设备得知修复成功的消息后,欣慰地说:“你们做得很好,风鸣鸟的族群已经重获新生。记住,反射墙需要定期维护,每半年要打磨一次表面,确保没有灰尘和破损,才能长期保持声波反射的效果。”

“我们会的。”叶云天回应道,“感谢你们的帮助,没有你们的回声石和技术,我们不可能重建声波通道。风鸣峡谷的歌声,会永远记得你们的贡献。”

离开风鸣峡谷时,夕阳西下,赤色的岩壁被染成了金黄色。风鸣鸟的歌声在峡谷中回荡,悠远而嘹亮,与风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和谐的韵律。叶云天站在越野车旁,回头望向这片重新焕发生机的峡谷,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对团队成员们说:“休整五天后,我们出发去冰原星。那里的霜毛兽因为极地冰川融化,食物来源枯竭,正面临灭绝的危机,我们要帮它们恢复食物来源,让极地冰原重新有生机。”

风鸣鸟的歌声在身后久久回荡,如同为他们送行的乐章。叶云天知道,保护古外星生物的征程还在继续,从镜湖的晶鳞鱼、绿冠森林的树语兽、暗夜草原的光羽蝶、火山带的岩心虫、浅海的共生藻,到如今的风鸣鸟,他们已经成功拯救了六种古外星生物。但M27星球上,还有更多的濒危物种在等待着他们的帮助,这条充满挑战的星际征程,还将继续下去。而每一次的成功,都让他更加坚信,只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就能守护好这些跨越千万年的生命,让M27星球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生机与希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