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晶鳞鱼·碧波星(1/2)
第一节:镜湖死寂~消逝的蓝辉
“云潜号”小型潜水艇的引擎发出低柔的嗡鸣,如同深海生物的呼吸,缓缓驶入M27星球水球区的镜湖。舱体由第三代抗高压纳米合金锻造,表面覆盖着一层仿生消声涂层,既能抵御水下三百米的压强,又能最大限度避免惊扰湖底生物——这是“绿色时空联盟”为此次生态勘测量身定制的专业设备。
叶云天坐在主控位,指尖轻搭在操作杆上,目光透过弧形观察窗,试图捕捉记忆中那片璀璨的光影。十年前,他曾作为实习队员来过镜湖,彼时阳光穿透百米湖水,湖底浅色晶石折射出的光斑如同漫天星辰坠落,数十万条晶鳞鱼掠过礁石时,银蓝色的鳞片会掀起层层蓝辉,连潜水艇的观察窗都仿佛镀上了一层流动的银河。可此刻,映入眼帘的只有无边无际的幽暗。
“开启量子冷光探照灯,功率调至30%。”叶云天的声音沉稳,却难掩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两道柔和却穿透力极强的冷光刺破湖水,照亮的区域里,浑浊的水体中悬浮着无数细微的褐色颗粒,如同被搅乱的泥浆。原本该如钻石般闪耀的湖底晶石,被一层厚约两毫米的灰黑色淤泥覆盖,只有偶尔露出的边角,还残留着微弱的反光,像是蒙尘的珠宝。
“水质透明度不足五米。”负责监测的林溪指尖在全息触控屏上滑动,屏幕上弹出实时数据,“十年前的监测记录显示,镜湖透明度可达八十米,现在连零头都不到。”她的语气里带着专业的严谨,也藏着一丝惋惜——作为星际生态学家,她见过无数濒危物种,却从未想过,传说中“蓝辉漫天”的镜湖,会衰败到如此境地。
探照灯缓缓移动,视野所及之处,没有任何成群游动的身影,只有三条成年晶鳞鱼分散在礁石间,缓慢地摆动着尾鳍。它们的体型比资料记载中消瘦了近三分之一,银蓝色的鳞片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变得灰暗发乌,部分鳞片脱落的地方,露出底下苍白而粗糙的皮肤,甚至能看到细微的溃烂痕迹。
一条年迈的晶鳞鱼似乎察觉到了潜水艇的存在,缓缓游了过来。它的身体两侧有明显的褶皱,尾鳍边缘已经残缺,游动时身体微微倾斜,仿佛随时都会失去平衡。当它停在观察窗前时,叶云天清晰地看到,它的双眼覆盖着一层乳白色的浑浊物,那是长期缺乏矿物质导致的晶状体病变。它在窗前停顿了足足五秒,尾鳍无力地摆动了两下,像是在发出无声的求救,又像是在告别,随后便缓缓沉入湖底,躲进了一块巨大礁石的缝隙里,再也没有出来。
“队长,这就是现在的晶鳞鱼种群?”驾驶员小陈的声音通过内部通讯器传来,带着难以抑制的失落与难以置信。他从小在水球区长大,十二岁那年,父亲曾带他乘船游览镜湖,繁殖季的蓝辉如同流动的火焰,映亮了整片天空,那景象是他童年最珍贵的记忆。可现在,眼前的萧条让他胸口发闷,“十年前还有两万多条,怎么会……”
叶云天没有回应,只是抬手按下了水质采样按钮。潜水艇侧面的舱门缓缓打开,一根细长的机械臂伸了出来,末端的采样头带着微型过滤装置,精准地刺入湖水。几秒钟后,一根透明的石英采样管便装满了泛着淡褐色的湖水,通过真空管道自动传送至艇内的多维生态检测仪。
仪器启动时发出轻微的蜂鸣,全息屏幕上开始实时跳动各项数据:酸碱度7.2(正常范围6.8-8.0),溶解氧6.3g/L(正常范围5.5-7.0),重金属含量低于0.01g/L(达标)……大部分指标都在适宜晶鳞鱼生存的范围内,团队成员们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可当“钙镁离子浓度”这一项数据刷新时,屏幕上的数字让整个舱内陷入了死寂。
“钙镁离子浓度:12.7g/L。”林溪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她迅速调出远古化石中提取的参照数据——那是从M27星球地壳深处发现的、距今一千万年的晶鳞鱼祖先化石,其鳃部残留的湖水结晶分析显示,当时它们的栖息地(碧波星矿脉湖)钙镁离子浓度平均为132g/L;而百年前镜湖的监测记录中,这一数值还有89g/L。
她将三组数据以动态曲线的形式投射在舱内中央,三条曲线的落差如同悬崖峭壁:“现在的浓度,只有碧波星原始环境的1/10,连百年前的1/7都不到。这已经超出了晶鳞鱼的生存耐受极限。”
“这就是它们无法繁殖的原因?”叶云天问道,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操作杆上的防滑纹路。
“大概率是核心原因。”林溪调出晶鳞鱼的三维生理结构模型,模型中雌鱼的生殖系统被高亮标注,“你看这里——晶鳞鱼的雌鱼在产卵前,需要从水中吸收大量钙镁离子,通过体内的‘矿化腺体’合成鱼卵外层的保护膜。这种保护膜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不仅能抵御湖水的渗透压,防止鱼卵破裂,还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持续的矿物质供给。”
她滑动模型,展示出正常鱼卵与异常鱼卵的对比:“钙镁离子不足时,矿化腺体无法合成完整的保护膜,要么雌鱼直接停止产卵,要么产出的鱼卵外壳脆弱如纸,会在几小时内被湖水侵蚀破裂,胚胎根本无法存活。”
潜水艇缓缓驶向湖中心的繁殖礁石区——那里曾是晶鳞鱼繁衍的核心地带,十年前的监测画面中,整片礁石都被密密麻麻的青蓝色鱼卵覆盖,如同铺了一层柔软的蓝绒毯,无数雄鱼在周围游动,银蓝色的鳞片折射出的光芒,能让湖面泛起持续数月的蓝辉。
可现在,探照灯照亮的礁石区光秃秃的,只有一层滑腻的深绿色水藻覆盖在表面,水藻下方隐约能看到一些破碎的卵壳残骸,早已失去了生命迹象。叶云天想起资料中记载的细节:晶鳞鱼的鱼卵会分泌一种粘性物质,能牢牢附着在礁石上,而这些水藻的生长会破坏粘性物质,进一步加剧鱼卵的损耗——这是生态系统崩溃的连锁反应。
“扩大搜索范围,覆盖浅水区、深水区和湖底峡谷,务必统计出准确的种群数量。”叶云天沉声道。
“收到。”小陈操控着潜水艇,启动了侧舷的超声波探测仪。仪器发出的低频声波不会伤害生物,却能精准捕捉到鱼类的位置和体型。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云潜号”如同幽灵般在镜湖底穿梭,探测范围覆盖了镜湖近百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全息屏幕上,代表晶鳞鱼的光点寥寥无几,每一个光点出现时,团队成员都会心头一紧。
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成年晶鳞鱼仅存37条。
这个数字与十年前的两万三千八百条相比,堪称断崖式下跌。更令人绝望的是,通过超声波探测的体型和骨骼密度分析,这37条鱼中,29条为老年个体(年龄超过15岁,接近晶鳞鱼20岁的寿命上限),7条为中年个体,只有1条勉强达到青年标准——种群已经陷入了严重的老龄化,没有新生个体补充,灭绝只是时间问题。
“情况比我们预想的更糟。”返回水面后,“云潜号”停靠在镜湖岸边的生态观测站,林溪将检测报告整理成全息文档,递给叶云天,“老年个体的器官已经开始衰退,其中12条有明显的呼吸衰竭症状,最多只能存活半年。如果不能在这半年内恢复湖水的钙镁离子浓度,晶鳞鱼这个物种,就会在M27星球彻底灭绝。”
叶云天站在观测站的露台上,望着眼前浑浊的湖面。阳光照射在水面,没有了晶石的折射,也没有了晶鳞鱼的蓝辉,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反光。他翻阅着报告,指尖敲击着露台的金属栏杆,发出清脆的回响。
“基因匹配的进展怎么样?”叶云天突然问道,“之前从远古化石中提取的晶鳞鱼祖先基因片段,有没有在星际联盟数据库中找到匹配的母星?”
“正在进行最后的比对。”林溪立刻拉着叶云天走进实验室。观测站的实验室虽然不大,却配备了星际联盟最新的基因测序仪——第七部中,M27星球与阿尔法星系达成资源合作后,星际联盟向他们开放了更高级别的档案权限,其中包括了数百万个未被完全探索的古星球坐标,以及这些星球的基础生态数据和生物基因库。
基因测序仪的指示灯快速闪烁,发出柔和的蓝绿色光芒。屏幕上,晶鳞鱼的远古基因片段以双螺旋结构旋转,与数据库中的星球基因档案逐一比对。每一次比对失败,屏幕都会闪过一道红光;而成功的匹配,则会发出蓝光。
实验室里只剩下仪器运行的细微声响,叶云天、林溪和小陈围在屏幕前,目光紧紧盯着那不断旋转的基因链。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每个人的手心都冒出了细汗——这是晶鳞鱼最后的希望。
突然,基因测序仪发出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如同天籁。屏幕上的双螺旋基因链与一份档案完美对接,弹出了匹配成功的页面:
“星球名称:碧波星;坐标:银河系旋臂外侧,赤经18h32,赤纬-45°17′,距离M27星球约1.2万光年;生态类型:全星球覆盖淡水湖,湖底富含钙、镁、钾等矿物质矿脉,地核存在活性能量晶,持续为矿脉提供动力;匹配基因相似度:97.3%(匹配对象:蓝鳍鱼,晶鳞鱼远古近亲)。”
“找到了!”小陈兴奋地低呼出声,拳头不自觉地握紧。
林溪立刻调出碧波星的三维全息模型,投射在实验室的中央。模型中,碧波星通体呈现出纯净的湛蓝色,表面没有大片的陆地,只有无数相互连通的淡水湖,湖底的矿脉如同银白色的脉络般纵横交错,在模型上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根据数据库记载,碧波星的湖水因长期受矿脉滋养,钙镁离子浓度稳定在130-150g/L,是晶鳞鱼祖先最理想的栖息地。”林溪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一千万年前,碧波星的地核能量晶进入短暂休眠期,导致部分矿脉停止活动,湖水干涸,晶鳞鱼的祖先乘坐星际漂流舱(一种能在宇宙中漂流的生物休眠舱),迁徙到了M27星球,最终定居在镜湖——这里的地质结构和原始矿脉环境,与碧波星最为接近。”
叶云天的眼中终于燃起了希望的光芒。“准备出发。”他当机立断,“林溪,你负责整理晶鳞鱼的生理数据、镜湖的水质报告,带上便携式多维生态检测仪和基因采样设备;小陈,检修‘云月号’飞船,重点检查曲率引擎、生命维持系统和着陆舱,确保星际航行的安全;其他人,准备好样本采集工具、抗压潜水服和应急物资,我们去碧波星,寻找恢复镜湖水质的方法。”
“是!”团队成员异口同声地回应,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坚定。
三天后,M27星球的太空港口,“云月号”飞船缓缓升空。这艘中型星际飞船长八十米,宽三十米,采用曲率驱动引擎,能通过压缩前方空间、扩张后方空间的方式实现超光速飞行。飞船内部分为驾驶舱、实验室、休眠舱、物资舱和着陆舱,足以支撑五人团队的长途航行。
进入超光速航道的瞬间,窗外的星辰变成了一道道模糊的光带,如同流动的彩虹。舱内,叶云天坐在休眠舱外的休息区,看着全息屏幕上晶鳞鱼的监测视频——那37条年迈的鱼还在镜湖底缓慢游动,它们的鳞片依旧黯淡,却似乎还在坚守着最后的希望。
“还有七天就能抵达碧波星。”小陈的声音从驾驶舱传来,“曲率引擎运行稳定,航线精准,没有遇到空间乱流。”
叶云天点了点头,心中默默祈祷:碧波星,一定要给我们带来转机。
第二节:数据惊魂~离子之殇
七天后,“云月号”飞船抵达碧波星轨道。
当飞船穿过碧波星的大气层时,团队成员都聚集在驾驶舱的观察窗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窗外的景象。大气层由多层透明气体构成,富含氧气和微量的矿物质微粒,阳光穿过大气层时,被微粒折射成柔和的蓝光,整个天空都笼罩在一片梦幻的蓝紫色光晕中。
随着飞船逐渐下降,地面的景象越来越清晰。大片大片的淡水湖相互连通,如同蓝色的宝石镶嵌在大地上,湖水呈现出纯净的湛蓝色,清澈得能看到湖底数十米深处的矿脉。那些矿脉如同银白色的巨龙,蜿蜒盘踞在湖底,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
“湖水透明度超过100米,溶解氧8.2g/L,重金属含量为零。”林溪启动了飞船外部的水质探测仪,实时数据同步显示在屏幕上,“钙镁离子浓度143g/L,完美符合晶鳞鱼的生存需求。”
“云月号”最终降落在一片广阔的湖边,着陆舱的舱门打开,清新湿润的空气涌入,带着淡淡的矿物质清香。众人走出飞船,脚下是柔软的黑色土壤,土壤中夹杂着细小的晶砂,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响。
眼前的湖水比屏幕上看到的更加震撼。澄澈的湛蓝色湖水波光粼粼,阳光照射在水面,反射出的光芒如同碎钻般耀眼。湖底的矿脉清晰可见,偶尔有鱼群游过,会搅动起湖底的晶砂,形成一道道银色的涟漪。
“看那里!”小陈指着湖面,语气激动。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无数条与晶鳞鱼极为相似的鱼类正在湖水中游动。它们的体型比晶鳞鱼稍大,鳞片呈深邃的靛蓝色,上面布满了细小的生物发光细胞,游动时,鳞片会发出柔和的蓝光,与湖水的颜色相互映衬,宛如流动的靛蓝色星河。
这些鱼成群结队,数量庞大,时而潜入湖底,穿梭在矿脉之间;时而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落水时发出清脆的声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应该就是数据库中提到的蓝鳍鱼,晶鳞鱼的远古近亲。”林溪立刻拿出便携式多维生态检测仪,采集了一瓶湖水。检测结果与飞船探测的数据一致,钙镁离子浓度高达143g/L,比化石记录中的碧波星原始环境还要高。
她又启动了基因采样功能,仪器发出一道微弱的红光,照射在一群靠近岸边的蓝鳍鱼身上,瞬间采集到了它们的基因样本。屏幕上,蓝鳍鱼的基因链与晶鳞鱼的远古基因片段快速比对,相似度高达97.3%,确认了它们的亲缘关系。
“你看它们的繁殖状态。”林溪指着不远处的湖面,那里有大片蓝鳍鱼聚集,形成了一个直径约五十米的鱼群。仔细观察能发现,许多雌鱼的腹部明显隆起,呈现出淡淡的青蓝色,那是鱼卵发育成熟的迹象;周围有大量雄鱼游动,用身体守护着雌鱼,防止其他鱼类靠近。
叶云天用望远镜观察湖底,只见礁石上附着着密密麻麻的鱼卵,呈现出半透明的青蓝色,如同铺了一层厚厚的蓝水晶。部分鱼卵已经开始孵化,能看到里面微小的胚胎在蠕动,偶尔有针尖大小的幼鱼破壳而出,在鱼卵堆周围游动,它们的鳞片是半透明的,随着呼吸发出微弱的生物光。
“看来,问题的关键确实在钙镁离子。”叶云天松了口气,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现在,我们需要找到碧波星的原住民,也就是数据库中提到的‘水脉族’,了解他们是否有调节湖水矿物质浓度的方法。”
就在这时,飞船的生物探测仪突然发出了警报声,屏幕上显示有六个不明生物正在从湖水中靠近,距离飞船约一百米。
“提高警惕。”叶云天立刻示意众人做好防御准备,每个人都握紧了随身携带的自卫武器——这是一种非致命性的能量脉冲枪,能发射低频脉冲,暂时麻痹生物的神经系统,却不会造成永久伤害。
众人屏住呼吸,注视着湖水。只见湖面泛起一阵细微的涟漪,六道蓝色的身影缓缓从水中浮现,一步步走上岸边。
这些生物的外形与人类有几分相似,但身材更为纤细修长,平均身高约一米八。它们的皮肤呈现出半透明的淡蓝色,皮肤下能看到发光的蓝色血管,如同湖底的矿脉般蜿蜒。头发如同流动的水流,呈现出柔和的蓝白色,随着身体的动作轻轻飘逸,没有丝毫杂乱。
它们的双眼是深邃的湖蓝色,瞳孔呈椭圆形,能清晰地反射出周围的景象。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指尖能发出微弱的蓝光,那是一种生物电场,如同水中的电流般闪烁。它们没有穿着衣物,身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透明黏液,既能保持皮肤湿润,又能减少水中的阻力——显然是水陆两栖生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