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重修)(2/2)
这故事讲太子命令死士们携带暗语,扮作乞儿与百姓,在灯会上制造混乱,并以此诬蔑宁安王传递暗语,意图谋反。
于鸿天架起长弓,离了弦的箭,直奔城楼而去。
箭矢即将穿过男子的胸膛时,被一道剑光拦下。
“于将军这是要滥杀无辜吗?”城楼上响起另一道浑厚男声。
于鸿天怒道:“李峻,故意编排圣上,是为死罪!”
李峻反问:“当年,太子殿下命死士在淮州灯会上制造动乱,这是否在故意编排,作为其幕僚的于将军,难道还不清楚吗?”
于鸿天的脸,在火光下忽明忽暗:“李峻,你联合宁安王意图造反,死到临头了还敢胡言乱语!”
“造反?”李峻命人将男子送下城楼后,道,“这几日,李某可曾主动杀过于将军的一兵一卒?反倒是于将军,昨日傍晚先行下令攻城。”
“李峻,休要花言巧语!”
于鸿天恨不能将其一箭射杀在城楼之上。
“李某不敢花言巧语,说的不过是这些日所见所闻。至于方才说书先生的话,是编排,还是事实,不若于将军与众将士们,把整个故事听完,再做判断。”
言罢,李峻隐退在一片墨色中。
两军交战,最忌军心不稳。
李峻无非是想借此扰乱军心。
于鸿天阴沉地望着城楼,下令,次日停止攻城。
第二日一早,于鸿天派人到附近城镇,寻找善音律者数人,又让人制琴数张。
掌灯时分,十几位琴女被带回大营时,靠近城楼的高台,也已搭建完成。
于鸿天给秦女各一份曲谱后,便让她们抱着琴,登上高台。
一声令下,袅袅琴音抚响。
紧接着,鼓声阵阵,和着琴声,在夜色里震开。
于鸿天顿觉不对,这鼓声自大营西侧传来。
他立刻喊停,派人前去查探。
琴音戛然而止,鼓声也跟着停了,城楼上的说书人,却讲了起来——
“却说昨日讲到的灯会之乱,最终因琴鼓合鸣而止。倒是同方才的情形别无二致。琴女抚琴,宁安王击鼓,看似是段佳话,其中却暗藏杀机。”
“李峻,你今晚又要编排什么?”于鸿天攥紧了拳。
李峻没有应声,只让说书人继续——
“琴女抚奏之乐,可蛊人心神,控人心智,且久听之后,会让人因五脏俱裂而亡。正是宁安王用击鼓之声化去其效,淮州百姓,才得以逃过一劫。然而,宁安王却因此被下狱,其罪为……”
“够了!”于鸿天怒声打断,“李峻,你要战便战,何必用这等卑鄙手段,扰乱我方军心!”
“若我找人说书便是手段卑鄙,那于将军找人抚琴,又是什么?”李峻终于回应,“莫不是在效仿琴女,想以琴声控人心智?”
这一番话,不偏不倚,正好说中于鸿天的心思。
他确实打算用琴声扰乱李峻一方。
曲谱,是他曾派人暗中调查琴师相思时,自一位江湖奇士手中得来的。
抚奏此曲谱时,需加注内力,才可达操控之效。
若非如此,听之,只会让人烦躁不安,时间一久,则心性大变,易怒噬杀。
而于鸿天要做的,便是让李峻的人,心性大乱,自相残杀。
“于将军,宁安王曾被扣上利用琴鼓之声为害百姓的罪名,可据李某所知,当初抚琴的那位琴女,是当时太子殿下的知己。想来,曾作为幕僚的您,能有这曲谱,并让人在此抚奏,也不足为怪。”李峻道。
于鸿天一时哑口无言。
今日之疏忽,确实是他急于以牙还牙,思虑不周。
正当他思索着,要如何反驳李峻时,被派去查探的军士回来了。
“将军,宁安王在大营西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