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1 章(2/2)
粮食总量秋收之后没有任何变化,也就不存在供少,因为以前也是这么多粮食养活的这么多人,虽然今年去年都有一定程度的灾祸,但是国家调度有方,不至于出大乱子才对。
那就是求变多了,也不对啊,苏州城人数没变化啊,甚至说还少了不少人才对,街上都不大能见到人了。
而且也不是多个千儿八百的人,这粮价就能一直往上走啊的。
要很多很多人,至少也得四五万人才能有这个效果啊。
源源不断的运粮车,这苏州城的粮食难道不是给百姓吃的?为什么没见到多少老百姓,这粮食还源源不断呢?
而且这粮税案其实本也没有那么复杂,秋收之时,沈知府根据朝廷的指示,因为这两年收成不是太好,为了防止民变,提出可以以工代税。
以前为了打仗,这钱有时候就值钱,有的时候不值钱了,但是粮食却是硬通货,所以收的赋税基本上都是用粮食来收的。
这也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粮价是会变动的,也许收的前一个月粮食价格还贵一些,你盘算着今年交二百斤足够了,结果到了收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粮食便宜了,你要交三百斤粮食才能满足赋税。
这等到收完了粮食之后要统一上交国库的时候,粮食价格在这一个月当中又低了,官府就能少交一到两成的粮食,这些粮食就可以收归本府所有。
有人问为什么不收多少交多少呢,因为不需要,粮食上交本就有火耗,所以朝廷默认会损失一部分。
下边官府也会能多一些实惠在本府之中,这事官场惯例,算是上不得台面的但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毕竟国库丰盈,官府丰盈,受苦的只是百姓而已。
但是这个案子问题就出在国库未能丰盈,官府本府也未能丰盈,但是百姓的赋税确实已经收过了。
更可怕的是今年皇帝明确灾情重的几个地方不用缴纳赋税了。
苏州说不上是灾情重的地方,但是也不轻啊,知府在无办法维持本府的运转的前提下,已经收过一轮赋税了,但是赋税收的时候是足量的。
进了本府的仓库之后,莫名少了不少,甚至于无法完成上缴国库的重任。
但是当初沈知府所说的仓库是重地,粮食是他亲眼看着运送进去的,没一个粮仓都是他亲手落得闸门,锁上也做了特殊标记,前后重兵把守,为什么粮食会不翼而飞呢。
关键是粮食这种大宗货物,它不是一次性就能全部带走的啊,仓库里边上上下下全部检查过后确定没有孔洞之类的可以运输的地方。
着实想不通,粮食会去哪?
沈知府估计是查粮食失踪案的时候牵扯到了不该他牵扯进来的事情了,才会落得这个下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坏了,该不会是兵马已动,粮草靠盗吧。
当务之急是查清楚粮食如何失窃的,确定了如何失窃就知道沈知府当初查到了什么。
跟孙嘉述讨论结束后,决定今晚夜探粮仓。
派薛山告知王夫人,今日疲倦,就不用晚膳了,想要早点休息。
回来之后就变装赵竹青,前往南城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