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愈发坚定(1/1)
正当苏瑶沉浸在这份想象中时,目光落在了 “利水消肿” 的注解上,眉头微微蹙起。她想起前两个月接诊的一位中年妇女,因产后气虚导致水肿,眼睑、下肢肿胀明显,按压后凹陷许久才能恢复。当时她按照医书中的记载,用黄芪搭配白术、茯苓为患者治疗,本以为能快速缓解水肿,可服药五天后,患者的症状仅稍有减轻,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这让苏瑶十分困惑,她反复翻阅医书,却始终找不到问题所在。直到后来,她在与镇上老中医交流时才得知,产后水肿虽以气虚为主,但往往夹杂着少量瘀血,若在方剂中加入少量当归活血化瘀,能让气血运行更加通畅,水肿也会更快消退。
想到这里,苏瑶轻轻叹了口气,心中满是懊恼。要是当时能更深入地思考病症,不局限于医书中的基础配伍,或许就能更快为患者解除痛苦。她拿起笔,在 “黄芪利水消肿” 的注解旁,认真写下自己的感悟:“产后气虚水肿者,多兼瘀血,单用黄芪、白术、茯苓补气利水,效果欠佳,可加当归少许活血化瘀,使气血通畅,水肿自消。” 写完后,她又仔细核对了一遍,确保每个字都清晰准确,才放下笔。
继续往下翻阅医书,苏瑶的目光停留在 “桔梗” 的记载上。医书中写道:“味辛、苦,性平,归肺经”“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看到 “利咽” 二字,苏瑶的嘴角轻轻上扬,眼中露出欣慰与喜悦的光芒。她想起上个月,村里的小学老师因过度用嗓,出现了咽痛、声音嘶哑的症状,连说话都变得十分困难。当时苏瑶便用桔梗搭配甘草、胖大海,为老师煮了一杯利咽茶,还叮嘱老师少说话、多休息。老师连续饮用三天后,咽痛症状明显缓解,声音也逐渐恢复了清亮。
苏瑶的思绪渐渐飘远,她仿佛看到自己小时候,跟着祖父学习辨认药材的场景。祖父拿着一株晒干的桔梗,耐心地对她说:“瑶瑶,你看这桔梗,它的根呈圆柱形,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我们常用它来治疗咳嗽、咽痛。你要记住,每一味药材都有它的用处,我们要好好利用它们,为乡亲们治病。” 那时的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在心中埋下了学习中医的种子。如今,她不仅能熟练辨认各种药材,还能根据患者的症状灵活配伍,这让她对祖父的教导充满了感激,也为自己在中医道路上的成长感到欣慰。
阳光渐渐移动,在医书上留下长长的影子,苏瑶却丝毫没有察觉,依旧专注地研读着。她翻到 “麦冬” 这一页,医书中对麦冬的描述让她眼前一亮:“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她突然想起村里的王大爷,王大爷常年患有肺燥干咳,每到秋冬季节,症状就会加重,咳嗽不止,还常常口干舌燥。之前苏瑶用麦冬搭配沙参、玉竹为他治疗,王大爷的咳嗽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未根治。
此刻读到医书中麦冬 “润肺清心” 的功效,苏瑶心中有了新的想法:或许可以在方剂中加入少量川贝母,川贝母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与麦冬搭配,既能增强润肺的功效,又能更好地缓解咳嗽症状。她立刻拿起笔,在医书的空白处记录下这个思路:“肺燥干咳久不愈者,麦冬配沙参、玉竹养阴润肺,可加川贝母少许清热化痰,疗效更佳。” 写完后,她还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桔梗图案,提醒自己下次遇到类似病例时尝试这个配伍。
医书中的每一页都像是一个宝藏,等待着苏瑶去挖掘。她时而停下来,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梳理着药材的性味归经与功效;时而拿起笔,在空白处补充自己的临床经验;时而轻声念出医书中的内容,仿佛在与先辈们交流心得。阳光透过窗棂,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落在诊桌旁的药柜上,药柜里整齐摆放的金银花、甘草、薄荷等药材,像是在默默陪伴着她,见证着她对中医的热爱与坚守。
不知过了多久,苏瑶才缓缓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她看着医书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心中满是成就感。这些批注不仅是她学习中医的见证,更是她未来行医的宝贵财富。她知道,中医的智慧无穷无尽,这本医书只是她探索中医世界的起点,在未来的日子里,她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医文化,为更多的人带来健康与希望。
苏瑶轻轻合上医书,将其小心翼翼地放回书架。阳光依旧温暖,透过窗棂洒在诊室里,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清香。她整理了一下衣襟,目光坚定地望向医馆门口,心中充满了期待 —— 下一位患者或许很快就会到来,而她已经做好了准备,要用自己的仁心与仁术,书写更多温暖的中医故事。
每当读到关键之处,或是有了新的感悟,苏瑶便会拿起笔洗中的毛笔。她先将毛笔在清水中轻轻涮洗几下,然后用指尖轻轻捏着笔毛,将多余的水分沥干,动作轻柔而熟练。接着,她蘸取少量墨汁,在砚台边缘轻轻舔了舔笔尖,确保墨量适中,然后在医书的空白处缓缓写下自己的感悟。她的字迹娟秀而有力,一笔一划都写得格外认真,像是在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此症虽看似风寒,然患者舌苔黄腻,实为风寒夹湿,用药需加茯苓、薏苡仁祛湿,方能见效”“金银花配连翘,清热解毒之力更强,然二者皆性寒,需注意用量,避免损伤脾胃”…… 这些感悟或许简短,却都是她在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是她对医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写累了,苏瑶便会放下毛笔,将手指轻轻放在书页上,指尖在泛黄的纸张上轻轻滑动。纸张的质感粗糙而厚实,带着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感,每一道纹路都像是在诉说着这本医书的过往。她能清晰地感受到书页上字迹的凹凸不平,那是当年印刷时留下的痕迹,仿佛能触摸到先辈们着书立说时的认真与执着。这一刻,她仿佛与千百年前的医者们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感受到了他们对医学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敬畏。心中满是对医学的热爱与敬畏,这份情感如同汹涌的潮水,在她的心中不断激荡。
她知道,作为一名医者,学无止境。医学知识在不断发展,新的病症也在不断出现,只有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持续汲取新的知识,深入研究传统医学的精髓,才能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为病患解除痛苦。“济世堂” 这三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医馆的名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从祖父创立 “济世堂” 的那天起,就肩负着为乡亲们解除病痛、守护健康的责任。几十年来,“济世堂” 治愈了无数病人,也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与认可。这份信任与认可,是 “济世堂” 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苏瑶必须守护好的使命。她不能让 “济世堂” 的名声在自己手中受损,更不能让乡亲们因为她的医术不精而承受更多的痛苦。
苏瑶轻轻合上医书,将其小心翼翼地放在诊桌的一侧,然后站起身,伸了个懒腰,缓解了一下久坐的疲惫。阳光依旧明亮,透过窗棂洒在她的身上,为她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她走到窗边,再次望向窗外的山野,心中充满了平静与坚定。她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会继续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用自己的医术与爱心,守护好 “济世堂” 的使命,守护好乡亲们的健康,让这份对医学的热爱与执着,在岁月的流逝中愈发坚定。
偶尔有村民从医馆门口经过,看到苏瑶在研读医书,都会轻轻放慢脚步,生怕打扰到她。在山民们心中,苏瑶就像山间的守护神,用她的医术和善良,守护着大家的健康。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只要有村民需要,苏瑶总会及时出现,为他们诊病配药,从不推辞。
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升高,越过道观的飞檐,将金灿灿的光芒洒向大地。晨光变得更加明亮,不再是清晨那般柔和朦胧,而是带着几分热烈,透过诊疗室半敞的雕花窗棂,直直地照进室内。光线穿过空气中浮动的细微药尘,形成一道道可见的光柱,将诊疗室照得温暖而通透。原本在墙角投下的阴影被拉得又细又长,贴在斑驳的砖墙上,像是谁用墨笔轻轻勾勒出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