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脉络游走(2/2)
它们会说些什么呢?或许会讲她刻玉时的专注吧。那日在青石上磨玉屑,她盯着手里的玉料,连苏瑶在身后站了半个时辰都未曾察觉。指尖被玉料割破时,血珠滴在玉粉里,她也只是用布擦了擦,继续研磨。又或许会讲苏瑶擦玉时的温柔,老人总在月圆之夜取出师祖爷留下的玉器,用浸过露水的软布细细擦拭,动作轻得像在抚摸熟睡的婴孩。
“师祖爷的笔记里说,玉雪莲要养三年才能开花。” 林小婉捧着温热的茶杯,指尖传来青瓷的凉意,“他说最好的雪莲,根须里会缠着玉屑,花瓣上带着人的温度。”
苏瑶笑了,眼角的皱纹更深了些:“你师祖爷年轻时总说,万物有灵,人心最是养物。他当年在雪山上守了三个月,就是为了等一朵带着玉气的雪莲。” 她往灶膛里添了块干柴,火光再次腾起时,照见她眼底闪烁的光,“后来那朵花开得极好,花瓣上竟真有层玉色的光晕,他说那是雪山记着他的执着。”
林小婉望着窗外渐渐明亮的天光,忽然觉得土里的玉屑正在和雪莲芽说悄悄话。它们说的,或许还有师祖爷笔记里那些泛黄的字迹。她前日翻笔记时,在最后一页发现用朱砂写的小字:“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以玉养莲,当守此心。” 那时她不懂,如今望着杯底晃动的雪莲影子,倒像是明白了几分。
雪光愈发清亮了,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格状的光斑。林小婉看见苏瑶起身去取挂在墙上的药锄,木柄上缠着防滑的布条,那是她去年夏天用艾草茎编的。老人走到门口时,忽然回头朝她笑了笑:“去看看吧,雪停了。”
院门外的雪果然小了许多,风里带着种清冽的气息。林小婉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往药圃走,棉鞋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老松枝桠上的积雪还在簌簌落下,落在她的发间颈窝,带着沁人的凉意。
她在埋着玉屑的土地前蹲下,发现雪面竟有几处极细微的凸起。伸手拂去表层的积雪,冻土下果然露出点点新绿 —— 雪莲芽不知何时已钻出了土,嫩得像能掐出水来。最奇的是芽尖上沾着的几粒玉屑,在雪光里闪着温润的光,像是从土里钻出来的星星。
夜露在窗棂上凝成细珠,顺着雕花的木格缓缓滑落,在窗台上聚成小小的水洼。林小婉把攒玉屑的紫檀木盘往月光里又推了推,盘沿的云纹在银辉中浮出浅浅的暗影,像谁用指尖在木头上描了层淡墨。
紫檀木的香气混着药草味漫过来,那是她用艾草熏过的盘子。去年收玉屑时,苏瑶特意嘱咐要用端午的艾草熏三遍,说草木气能养玉性。此刻木盘的纹路里还嵌着去年的玉粉,被月光照得像撒了层银沙,那些细碎的玉屑便在沙上打滚,每粒都闪着自己的光。
林小婉伸出食指,轻轻拨弄最大的那块玉屑。它带着完整的星麦纹,边缘被磨得圆润光滑,是她刻坏了三粒玉屑才成的。记得那天也是这样的月夜,她蹲在青石案前,手里攥着刻刀,对着半块青玉发愣。师祖爷的笔记里说星麦纹要刻得像麦田里的星子,疏朗又有神气,可她刻出来的纹路总像蜷着的蚯蚓。
“玉有玉性,你得顺着它的纹路走。” 苏瑶端着油灯过来时,她正把刻坏的第二块玉屑往废纸篓里扔。老人捡起那块废屑,用指尖抚过歪斜的纹路:“你看这玉的肌理,本就带着斜斜的走向,硬要横着刻,自然要崩口。” 说着便取过刻刀,在第三块玉料上轻轻划动,刀锋仿佛有了灵性,顺着玉料的脉络游走,转眼间就刻出株舒展的星麦。
此刻指尖下的玉屑,正是照着苏瑶的法子刻成的。林小婉把它放在月光最亮的地方,星麦纹的凹槽里盛着细碎的光,像是真有星子落在了麦芒上。她忽然想起刻成那天,苏瑶用红绸子把这块玉屑包起来,放进了师祖爷传下的锦盒里。“好东西要养着。” 老人那时说,眼里的光比此刻的月色还要柔和。
木盘角落里躺着粒青白色的玉屑,只有米粒大小,却透着股沉静的光。那是苏瑶特意留给她的,说是玉雪莲摆件上的边角料,带着 “老性子”。去年冬至那天,老人从樟木箱里取出个锦盒,打开时,里面的玉雪莲摆件在油灯下泛着莹润的光。摆件足有巴掌大,花瓣层层叠叠,最中心的花蕊竟是用赤金镶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