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心里的话(2/2)
此时,林小婉端着一碗刚熬好的汤药从厨房走出来,看到张思贞站在院子里发呆,便走上前,疑惑地问:“师哥,你站在这儿干嘛呢?师父呢?”
张思贞转过头,看到林小婉,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小婉,你来得正好。我有个主意,或许能让师父不用那么辛苦。”
林小婉眨了眨眼,好奇地问:“什么主意?”
张思贞拉着林小婉走到一旁,压低声音,将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林小婉听完,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师哥,这主意太好了!我们赶紧准备,一定不能让师父再独自操劳了。”
两人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决心。阳光穿过院中的树枝,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也照亮了两个年轻弟子心中那份沉甸甸的牵挂与责任。他们知道,这条路或许不会太容易,但只要能为师父分担,再难他们也愿意去尝试。
“你们啊,就是心思太细。” 苏瑶转过身时,嘴角已牵起温和的弧度,可那笑意却没完全抵达眼底。她抬手拍向张思贞肩头的动作,带着医者特有的沉稳,可落下时却微微一顿 —— 许是连日劳累,连这寻常的动作都添了几分迟滞。掌心落在粗布衣衫上,能清晰感受到指腹那些交错的茧子,那是数十载研磨药材、把脉问诊刻下的勋章,边缘处还沾着些许未褪尽的药草绿痕。
“陈老伯的病你们也知道,脉象虚浮得很。” 她垂眸轻叹,目光飘向药庐的方向,那里还温着给陈老伯熬制的汤药。“昨日我给他诊脉,三指按在寸关尺上,只觉那脉息像风中残烛,时有时无。他舌尖红得发紫,舌苔却又暗又腻,分明是郁气积在肺腑,连带着痰饮都变了性子。”
说到此处,她忽然抬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喉间溢出一声极轻的咳嗽,忙用帕子掩住。那帕子是林小婉绣的兰草纹样,边角已磨得起了毛边,此刻却染上了一点淡淡的殷红。她若无其事地将帕子收回袖中,继续说道:“这山间的云雾草只有寅时带露采摘才有效力。你们还记得去年阿桂误食毒草吗?那时你们冒雨去寻解药,回来就发了三天高烧,为师守在你们床边,一夜未合眼。”
她望向东方渐亮的天色,晨雾在山间流转,像一层薄纱裹着黛色的山峦。“寅时的山风带着寒气,直往骨头缝里钻。你们年轻,正是长筋骨的时候,哪经得起这般磋磨?我这把老骨头,早已习惯了风霜,倒是你们 ——”
话音未落,院门外传来林小婉的声音,她提着食盒快步进来,裙裾扫过石阶上的露水,溅起细碎的水珠:“师父,我熬了姜枣茶!您今早去采药肯定受了寒,趁热喝点暖暖身子。” 食盒打开的瞬间,浓郁的姜香混着枣甜漫开来,林小婉忽然瞥见苏瑶袖角未掩好的帕子,那点刺目的红让她指尖一颤,食盒差点脱手。
苏瑶见状,忙笑着岔开话题:“还是小婉细心。思贞,你且把这包药粉送去前村,给李婶子敷脚。她的风湿犯了,这药得趁热敷才有效。” 她从药篓里取出个油纸包,上面用朱砂写着 “外敷” 二字,字迹却有些歪斜 —— 想必是凌晨采摘时手冻得发僵,连握笔都不稳了。
张思贞接过药包时,指尖触到药篓边缘的湿冷,低头一看,才发现师父的裤脚还沾着草叶上的露水,鞋面更是被晨雾浸得透湿,在石板上留下一串浅浅的水印。他望着师父鬓边的银丝,忽然想起幼时高烧不退,师父背着他在雪夜里走了三十里山路求医,那时她的背影也是这样,单薄却挺拔,像一株顶风冒雪的青松。
“师父,” 他攥紧手中的药包,声音有些发紧,“明日寅时,我与小婉同去采云雾草。我们多穿两件衣裳,定不会误了时辰。”
苏瑶正要拒绝,却见林小婉已跪在地上,捧着那碗姜枣茶举过头顶:“师父,弟子昨夜翻了《神农本草经》,上面说云雾草性寒凉,需用姜汁炮制方能减其毒性。弟子已备好姜汁,明日定能采回合用的药材。您若不允,弟子就长跪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