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资源分配的倾斜失衡(2/2)
镜州开发区的管委会里,赵主任正把企业扶持资金的文件往抽屉里塞,文件边角被他揉得发皱。今年省里拨了五千万扶持中小企业,专门用来帮助企业升级设备、扩大生产,可他却把三千万给了自己的远房表弟孙老板 —— 孙老板开了家建材公司,根本不是中小企业,剩下的两千万才分给其他二十三家企业,每家最多只能拿到一百万,最少的只有五万。
某电子厂的张总拿到一百万扶持资金时,气得把文件摔在桌上,纸张撞在铁皮柜上弹回来,落在满是机油的工作台上。他的工厂想引进一套新的贴片设备,需要五百万,一百万连零头都不够,只能买些二手零件修补旧设备。
“赵主任,这一百万根本不够啊,我们厂的设备都用了十年了,再不换就没法生产了。” 张总找到赵主任的办公室,赵主任正坐在老板椅上喝茶,茶杯是精致的紫砂杯,旁边放着个文玩核桃,“您能不能再给我们加点?”
赵主任抿了口茶,慢悠悠地说:“张总,今年资金紧张,大家都得克服克服。你看其他企业不也只拿到一百万吗?明年要是有资金,我再给你优先考虑。” 他的目光躲闪,不敢直视张总,手指在核桃上转得飞快。
张总心里犯嘀咕,觉得不对劲。有次他去开发区的工地考察,看见孙老板的公司正在盖商品房,工地门口挂着块红色牌子,上面写着 “中小企业扶持项目 —— 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可里面根本没有生产设备,只有几台挖掘机在挖地基。他偷偷问工地的工人,工人说 “这是孙老板盖的商品房,卖给开发区的干部”。
更让张总生气的是,开发区还下发了文件,要求拿到扶持资金的企业在年底前完成产值目标 —— 比去年提高 50%,不然明年就取消扶持资格。张总看着厂里老化的设备,零件坏了都找不到替换的,心里直犯嘀咕:“就这点钱,还想让我们提高 50% 的产值,这不是为难人吗?”
有次他和其他几家企业的老板一起吃饭,大家都在抱怨资金不够。“我拿到八十万,想扩产都不够。” 做服装的刘总说,“孙老板拿到三千万,却在盖商品房,这公平吗?” 大家越说越气,决定联合起来举报赵主任。
这些事像雪片似的,被举报信送到了祁同伟的案头。他坐在办公室里,台灯的光落在厚厚的材料上,手指在 “京州学区房乱象” 那页停住,上面附着张照片 —— 实验小学门口家长挤破头,而光明小学门口冷冷清清,两张照片拼在一起,像个讽刺的对比。
“公共资源是用来满足民生需求的,不是用来搞特殊、谋私利的。” 祁同伟把材料往桌上一放,搪瓷杯里的茶水晃出涟漪,溅在桌角的举报信上,“京州的教育资源集中,让学区房炒到天价,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连好学校都进不去;县乡医疗资源匮乏,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有的还因为耽误治疗丢了命;临城的扶贫资金‘撒胡椒面’,平均分配却不解决实际问题,钱花了,事没办成;镜州开发区截留扶持资金,把国家的钱给亲戚盖商品房,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 这样的资源分配,怎么能让老百姓满意?怎么能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
发改委主任周明坐在对面的沙发上,手里拿着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响声:“祁书记,我觉得可以建立大数据资源分配模型。把教育、医疗、扶贫、企业扶持等各类资源的数据都整合起来,比如教育资源,统计各学校的师资、学位、周边人口;医疗资源,统计就诊人数、病种、设备需求;然后根据实际需求分配,避免盲目平均,也避免资源浪费。”
卫健委主任赵刚点点头,他面前的文件夹里放着县乡医院的调研数据,每页都有他的批注:“我们还可以建立资源供需动态调节机制。比如医疗资源,每月统计县乡医院的就诊人数、病种类型,根据这些数据调配医生和设备 —— 市区三甲医院的专家每周去县乡坐诊,闲置的设备调配到需要的卫生院,让资源流动起来,而不是死在一个地方。”
审计厅厅长孙丽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灯光:“强化资源分配审计也很重要。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情况都要跟踪审计,从拨款到使用,每个环节都要留痕,发现截留、挪用、浪费的情况,及时查处,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而不是进了私人腰包。”
祁同伟听着大家的建议,脸上的表情渐渐缓和下来。他拿起桌上的一份举报信,上面是张大爷儿子写的,说父亲因为县乡医院没设备差点丧命。“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尽快拿出具体方案,一定要让公共资源真正惠及老百姓,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没过多久,京州市就上线了大数据教育资源分配系统。技术人员在后台整合了各学校的师资力量、招生人数、周边人口密度、适龄儿童数量等数据,重新划分了学区 —— 实验小学的学区范围缩小了,光明小学的学区扩大了,还推出了教师轮岗制度:实验小学的优秀教师每两年要去光明小学等薄弱学校授课一年,工资待遇还能提高 20%。
张姐是第一个感受到变化的。今年开学前,她收到学校的通知,说乐乐可以转到离家更近的光明小学,因为光明小学来了三位实验小学的轮岗教师,教学质量提升了。她带着乐乐去光明小学报名,发现教室宽敞了很多,每个班只有四十个学生,乐乐坐在第三排,能清楚地看见黑板。班主任就是之前实验小学的王老师,乐乐见到她,高兴得跳了起来。
更让张姐惊喜的是,学区房的价格降了。中介小李给她打电话,说她买的那套老破小现在只能卖两百二十万,问她要不要出手。张姐笑着说 “不出了”—— 虽然房子降价了,但乐乐不用再早起赶公交,能在宽敞的教室里上课,比什么都重要。有次她去开家长会,看见光明小学的门口也热闹起来,有不少家长来咨询入学事宜,校长老周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县乡医疗资源供需动态调节机制也很快发挥了作用。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每周都会去县乡医院坐诊,还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 —— 乡镇卫生院的医生遇到疑难病例,只要通过视频连线,就能让三甲医院的专家会诊。张大爷的孙子小宝感冒发烧,张强带着他在乡镇卫生院就看上了京州一院的儿科专家,专家通过视频仔细询问了病情,开了药,只花了五十多块钱,比上次去县城医院便宜了一半。
临县乡镇卫生院的李院长也终于盼来了新设备 —— 两台新的 B 超机和一台手术设备,都是从市区三甲医院调配来的。上个月,他还成功做了第一台阑尾炎手术,患者是村里的老吴,术后老吴拉着他的手说 “现在不用跑五十公里去县城了,在咱们卫生院就能治病,太方便了”。李院长看着新设备,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他再也不用因为没设备而愧疚了。
临城县的扶贫资金分配也有了新变化。县里组建了调研小组,每个村派两个人,详细了解各村的实际需求:王家村需要建大棚,就追加了一百万资金;李家村不需要修宽路,就把资金调整用来打井和建蓄水池;还有的村想发展养鸡产业,就专门拨了资金买鸡苗和建鸡舍。
王家村的蔬菜大棚终于建好了,十个白色的大棚在田地里排得整整齐齐,像片白色的海洋。村民们种的西红柿和黄瓜成熟了,因为口感好,很快就被市里的超市订走了。老周算了算,今年的收入比去年翻了两倍,他用赚来的钱给儿子买了台新电脑,儿子高兴得整夜睡不着觉。李家村的井也打好了,井水清澈甘甜,再也不用愁浇水的问题了,村民们都说 “这次的扶贫资金总算用对地方了”。
镜州开发区的企业扶持资金审计也加强了。审计厅的工作人员通过跟踪资金流向,发现了赵主任截留资金给孙老板的证据 —— 银行流水显示,三千万扶持资金转到孙老板的公司后,很快就流入了房地产公司的账户。赵主任刚开始还想找关系压下来,可审计厅的证据确凿,他根本抵赖不了。
赵主任被带走那天,正在办公室里跟孙老板打电话,说 “下次有资金还给你留着”。纪委的工作人员推开门,他吓得手机都掉在了地上,屏幕摔得粉碎。孙老板的商品房项目也被叫停了,三千万资金重新分配给了有需要的中小企业。张总的电子厂拿到了五百万,引进了新的贴片设备,设备运转起来时,车间里的声音格外清脆。今年的产值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带动了周边五十多人就业,张总看着忙碌的工人,心里充满了干劲。
祁同伟在省委大院里散步,看着墙上公示的资源分配整改情况:京州市教育资源均衡率提升了 40%,县乡医疗资源覆盖率达到了 90%,临城县扶贫资金使用率 100%,镜州开发区扶持资金到位率 100%。远处的操场上,几个孩子正在踢足球,笑声清脆悦耳,像银铃一样。风卷着梧桐叶落在他的脚边,他弯腰捡起来,叶子脉络清晰,像被理顺的资源分配路径,没有一丝偏差。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他知道,资源分配的平衡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机制,就一定能让公共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