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 > 第111章 水泥碉堡

第111章 水泥碉堡(2/2)

目录

到那时,什么水泥碉堡还能挡住重炮的轰击不成?

即便挡住了,这水泥筑起的壁垒又能存留多少?

再说真的到了那一步,*、*、引水灌之,对付这样一个静止的目标,手段多得数不清。

唯一棘手的就是费点力气罢了。

……

“既然如此,老衲也就安心了。”

姚广孝听罢朱瞻基的话,笑着颔首。

水泥这种东西出自朱瞻基之手,他相信朱瞻基对它的性能必然比自己更为熟悉。

稍作沉吟,姚广孝才接着说道:“我有一疑,这水泥若用于修筑顺天,你认为如何?”

朱瞻基闻言并未显出什么惊异之色。

姚广孝负责顺天的营建,这一点朱瞻基自然知晓。

至于水泥在建筑方面的效用,更是毋庸置疑。

见识过水泥路之后,姚广孝不可能没联想到这些。

朱瞻基毫无迟疑地点头:“自然很好。

水泥价廉物美,凝固后的硬度堪比某些石头,施工也便捷许多。

若再辅以特制钢材作支撑,甚至可建数十米高的楼阁。

用来修筑顺天,不管是加固城墙,还是盖房铺地,不仅比砖石木材便宜,效率也会提高不少。”

略作停顿,朱瞻基又有些踌躇地说:

“但如今顺天大致已完工,能派上用场的地方或许不多。

要是为了它重新拆建某些区域,恐怕并不划算。”

顺天是朱棣发迹之地,永乐元年,朱棣刚平定内乱登基,便将北平改名为顺天府,定为北京。

正式的大规模建设始于永乐四年,至今已是永乐十二年,即将进入永乐十三年,前后已有将近十年。

加之北平本是元代的元大都,身为一国之都,各类建筑本就完备,修建顺天府虽历时长久,但实际上并未大规模改建,大多是在元大都基础上略作扩展并做些小调整。

……

之所以到今天还未完全竣工,主要因为尽管朱棣已决意迁都,可朝中除却原来的靖难功臣外,多数官员都反对迁都,这才拖延下来。

然而事实上,顺天府的主体工程已经接近尾声。

因此朱瞻基犹豫起来。

毕竟北京与南京不同,南京的一些设施已使用多年,逐渐陈旧,即便不用水泥加固,也得修缮一番。

而北京刚竣工,许多地方经过翻修重建,此时再加水泥,大体已成形,效果有限。

毕竟刚建成的建筑,总不能拆了重来。

若真要拆建,恐怕最开心的就是那些文官和自己的父亲了。

他们原本就不支持迁都,一旦拆除重建,等完工不知要等到何时,迁都之事可能因此推迟,他们自是欢喜。

“你觉得你祖父何时会迁都?”

姚广孝看着朱瞻基,笑了笑问道。

“大概还要几年吧!”

朱瞻基犹豫着回答,他记得历史上祖父确实是在永乐十八年迁都的。

离现在还有五六年,说长不长,有时眨眼即过,几次北伐也就过去了。

但说短也不短,毕竟人生能有几个五六年。

不过朱瞻基没完全明白姚广孝问话的目的,这才犹豫。

姚广孝听了朱瞻基的回答,笑着没表态,而是继续问:“既然北京已大致建好,为何你祖父至今仍未正式迁都,只是表面上提升其地位?”

“老和尚,你直接说吧,别绕弯子。”

朱瞻基翻了个白眼说道。

“你祖父迟迟未迁都,原因难道你不清楚?”

姚广孝被朱瞻基顶撞,也不恼,依旧笑着说:“我当然知道,但我认为你作为孙辈,或许只知道表面,不知内情。”

朱瞻基:“……”

朱瞻基听后微微一怔,疑惑地望着姚广孝,下意识问道:

“老和尚,你这话什么意思?什么叫其一,什么叫其二?”

姚广孝看了朱瞻基一眼,笑着道:“其一嘛,大家所想的那样,你祖父迟迟不迁都,是因为朝中有太多反对的声音,所以他一直拖着。”

“至于其二……”

姚广孝瞥了眼渐渐散去的大臣,笑道:“你以为你祖父真的怕了这些人吗?”

朱瞻基听后怔住了,呼吸也不禁停顿了一下。

难道自家那位祖父真的畏惧这些文官吗?这种问题,稍有常识的人都能回答出来。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自家这位祖父并非合法继承皇位,而是因为局势窘迫,靠着手中的剑一步步杀了侄子夺权登基。

这其中,建文帝身边的几位文臣确实难辞其咎。

这也是朱棣登基后执意*众多文臣的原因。

像这样的一个人,怎会惧怕一群文臣的反对?毕竟他暴君之名可不是虚名,若非如今收敛性子、顾及影响,也不会对文臣稍有妥协。

但仅凭这一点就说他怕了文臣,那简直是荒谬至极。

朱棣绝不会吝于再杀几个文臣以彰显其暴戾。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