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抽签投胎当皇太女,父皇乐翻天 > 第394章 全国响应教育大潮

第394章 全国响应教育大潮(2/2)

目录

他特别强调:“所有希望学堂,一律免除学费,所有百姓子女皆可入学读书识字!无论贫富,皆有受教之权!”

“同时,在京城与各州府的中心区域,兴办大学院,教授更深层次的学问以及手艺本领,为我大洲国培养高级人才。”

光庆帝补充道,“招募天下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夫子、先生,充实学堂师资。”

“若有贤才,可不拘一格提拔。”

“此事,由户部尚书、礼部尚书以及谢南书,协同办理,务必办得妥帖,办得利民。不得有丝毫怠慢。”

福全公公立刻应道:“是!老奴立刻去传旨!”他动作迅速,转身便去拟旨。

光庆帝又看向宝妞,目光中充满了赞赏:“宝妞,你提出的希望学堂和大学院,是真正造福千秋万代的大计。咱们大洲国的百姓有福气啊。”

宝妞笑着说:“父皇过奖了。我们有底气,也有能力,便应该为百姓做些实事,惠及民众。教育兴国,乃是国之根本。”

光庆帝的旨意,如一道春雷,迅速传遍大洲国的每一个角落。

“免学费入学!”

“人人能读书!”

这两个消息,在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对于世世代代面朝黄土的百姓而言,读书识字,是他们从未敢奢望的梦想。

在贫瘠的土地上,若能让家中孩童读书,哪怕只是识字,也意味着脱离泥泞的希望。

各地州府接到旨意后,立刻行动起来。

在户部的资金支持和工部的技术指导下,以及地方官府的协助下。

第一批“希望学堂”和“大学院”的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

在京城郊外,一处宽阔的空地上,工匠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夯土、砌墙、架梁,一座座崭新的学堂建筑拔地而起。

学堂的格局简洁实用,采光通风俱佳,为了冬日取暖,还特别设计了火墙。

大洲国各地,亦是如此。

许多地方官员起初还抱有疑虑,觉得免费入学会有诸多弊端。

但在光庆帝的强硬态度,和户部充足的拨款下,他们也不敢怠慢。

州府大人下令,必须挑选最好的工匠,使用最好的材料。

学堂的建设进度,成为了官员们考核的重要指标。

他们每日亲自到工地巡视,监督工程质量。

在一些偏远山村,村民们世代不识字,终日辛苦劳作。

当得知自己的孩子也能免费读书时。

许多老实巴交的农夫,甚至在学堂建成后,自发地跑来帮忙,挑水、搬砖。

只为让学堂早日完工。

他们眼中充满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当地的文士、秀才、举人,在朝廷的感召下,也纷纷前来应聘夫子。

他们被宝妞说的“人人可读书”的理念所触动。

也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朝廷也提高了夫子们的俸禄,吸引更多有才学之人投身教育。

在大学院的选址上,更显得慎重。

这些大学院不仅要有足够的书库,还要有宽敞的学舍,更要有独立的试验场地,以供未来的科学研究之用。

谢南书和工部官员多次勘察,选择了交通便利、环境清幽的地方。

大学院的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还增加了算术、农学、医理、匠作、地理、博物等实用科目。

宝妞特意嘱咐谢南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她还从空间里筛选了一些现代的基础科学知识,让谢南书找人翻译成大洲文字,作为大学院的教材。

例如,她讲解了杠杆原理、简单的机械结构、作物轮作的好处等等,让大洲的知识体系有了新的突破。

仅仅数月时间,京城和各州府的学堂便初具规模。

招生的那日,各地学堂门前人山人海,百姓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送孩子入学。

一个名叫小明的七岁男孩,家里世代务农。

他从未想过自己能有机会读书。

当他穿上学堂发放的簇新布衣,背上那沉甸甸的学堂书包,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时,眼中充满了好奇与兴奋。

他触摸着崭新的课桌,嗅着墨水和书本的清香,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的父亲,一个黝黑的农夫,站在学堂外,望着儿子稚嫩的背影,眼眶湿润。

他用力抹了抹脸上的汗水,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激动。

他知道,儿子的未来,不再是像他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而是有了更多的可能。

“多谢皇上圣明!多谢皇太女开恩!”他喃喃自语。

同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许多曾经失学的少年,以及一些虽然年纪稍长,但渴望识字的青年,也获得机会进入学堂学习。

甚至有不少女子也走进了学堂,虽然数量不多,但这是一个开端。

教育的火焰,在大洲国熊熊燃烧。

它点亮了无数百姓心中对知识的渴望,也为大洲国的未来,培育着源源不断的人才。

光庆帝下朝后,常带着宝妞去皇家农庄的学堂查看。

看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到夫子们耐心地讲解,他心中感到无比欣慰。

“宝妞啊,你看,这些孩子,便是大洲国的明天啊!”光庆帝感慨道。

宝妞笑着点头。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开始,便不会停止。

大洲国的强盛之路,正在通过知识铺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