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 > 第186章 炭灰未冷,诏书已烫

第186章 炭灰未冷,诏书已烫(2/2)

目录

东宫。

徐惠取出早前伪造的“先帝遗诏”摹本,小心翼翼地用特制药水涂抹在上面。

随着药水的渗透,原本空白的纸张上,渐渐显现出十二个字:贞观九年,太子承乾可专农工火政。

徐惠看着这十二个字,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容。

这可是她为太子殿下准备的杀手锏。

有了这道“先帝遗诏”,再加上孙思邈的推波助澜,太子殿下想要名正言顺地掌控火政,简直是易如反掌。

她将“先帝遗诏”藏入《礼记·大同篇》的夹层之中,又找来一枚仿制的“贞观御印”残角,一同放入夹层之中。

这枚御印,原本是太宗皇帝批阅农书所用,早已失传。

徐惠相信,只要孙思邈能够“偶然”发现这本书,就一定能够引起轩然大波。

第二天,孙思邈果然没有让徐惠失望。

他来到东宫的佛堂,假装虔诚地诵经礼佛。

突然,他像是发现了什么,惊呼一声:“咦,这本《礼记》怎么这么厚?”

他拿起《礼记》,翻开一看,顿时惊呆了。

只见书页的夹层之中,竟然藏着一道“先帝遗诏”和一枚“贞观御印”残角!

孙思邈连忙将此事禀报给李承乾。

李承乾闻讯大喜,立刻带着孙思邈入宫面圣。

“陛下,臣在东宫佛堂发现了一本《礼记》,里面竟然藏着一道先帝遗诏和一枚贞观御印残角!”孙思邈跪在地上,泣奏道,“臣以为,此乃天意,不可违也!”

李二看着孙思邈手中的《礼记》,又看了看那道“先帝遗诏”和“贞观御印”残角,脸色变得更加难看。

与此同时,薛仁贵也奉命巡查京畿八州火政枢纽。

每到一地,他都以“飞骑军验炭”为由,查验炉火纯度,并留下“东宫火政令”铜牌,命地方匠首每日上报炉温、炭耗、药成之数。

他还暗中将八州火药储备纳入飞骑军暗册,并令亲兵在长安城外三处废弃窑址埋藏“应急火药窖”。

一旦有变,可三日之内点燃“烽火十三连”。

薛仁贵知道,太子殿下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而他,就是这盘棋中的一颗重要棋子。

他必须竭尽全力,完成太子殿下交给他的任务。

夜幕降临。

长安城外,三处废弃窑址,静静地躺在黑暗之中。

几名飞骑军士兵,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他们将一箱箱火药,小心翼翼地埋入地下。

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一丝紧张和兴奋。

他们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足以改变历史的大事。

当最后一箱火药被埋入地下,一名士兵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都统,都埋好了。”他走到薛仁贵面前,汇报道。

薛仁贵点点头,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长安城,

“走吧,该我们上场了。”他低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

东宫,李承乾负手而立,眺望着皇宫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喃喃自语:“好戏,就要开场了……”他转身,对着黑暗处说道:“去把消息放出去,三日后,东宫将设‘火政院’挂牌大典,广邀朝臣观礼……”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极低,只有他自己能听见,“……不请天子。”

东宫“火政院”挂牌大典,那叫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

李承乾一身太子的行头,站在高台上,那叫一个意气风发。

台下黑压压一片,朝臣们正襟危坐,匠首们翘首以盼,御医们捋着胡须,心里各怀鬼胎。

眼瞅着吉时就要到了,李承乾清了清嗓子,准备来一段激情澎湃的开幕词。

突然,远处尘土飞扬,一骑绝尘。

“圣上有旨!”

一个尖锐的嗓音划破长空,只见一个宦官,顶着鸡窝头,一路狂奔而来,那架势,恨不得直接表演一个平地飞升。

众人瞬间鸦雀无声,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心想:这老李家父子俩,又要唱哪出戏?

宦官一个急刹车,差点没把自己甩出去,顾不得喘匀了气,扯着嗓子喊道:“火政事务,太子自便,不必日奏!”

没封号,没印信,就这么干巴巴的一句话,轻飘飘的,仿佛一阵风就能吹散。

李承乾俯身接旨,嘴角却忍不住微微上扬。

他知道,老爹这是表面上放权,实际上是想看看他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

但这重要吗?

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成功地把老爹逼到了墙角。

炉火映红了他的脸庞,他轻声说道:“圣旨还没来…但炭灰,已烫手。”他摸着腰间的玉佩,对着黑暗处招了招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