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安东建府固疆土 辽东新政定百年(2/2)
长孙皇后立于珠帘之后,补充道:“臣妾已命人从西域引入土豆、玉米种子,此两种作物耐旱耐贫瘠,且产量极高,最适合在辽东推广。依章程规划,可迁中原无地、少地农户前往辽东,每户赐良田二十亩、宅基地一亩,免赋税三年;另派户部农官、工部工匠同行,农官传授新稻种植之法、新作物培育之术,工匠则指导百姓打造适配辽东地形的农具,开凿水渠。”
李世民接过章程,展开细看。只见上面不仅详细划分了屯田区域、规划了水渠走向,甚至连农具的样式、驿站的间距、移民的安置流程都画得清清楚楚,标注得明明白白。小到移民途中的粮草供给,大到新村落的布局规划,无一遗漏。他越看越赞,忍不住笑道:“皇后这章程,比户部的册子还要周详,真是费心了。”
当即,李世民准奏,命老将张士贵负责移民事宜。张士贵领命后,即刻派人前往中原各州府张贴告示,又让说书人在市集上讲辽东的黑土地如何肥沃、朝廷的政策如何优厚。“告诉百姓,”张士贵对着下属叮嘱道,“辽东不是世人眼中的苦寒之地,是能种出金疙瘩的好地方!只要肯下力气,三年便可置下家业,子孙后代都能衣食无忧!”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遍了中原各州。彼时,中原历经战乱后人口渐增,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许多农户无地可种,只能依附豪强,受尽盘剥。如今听闻朝廷赐田免税,还派专人指导耕种,顿时激起了无数人的向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户纷纷报名,不到一月,便集结了五千户、两万余人。
初秋时节,第一批移民在唐军的护送下,踏上了前往辽东的路途。长长的队伍中,有推着独轮车的农夫,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背着农具的工匠,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对未来的憧憬。经过近一个月的跋涉,他们终于抵达辽东腹地。
农官们早已在此等候,他们带着移民们辨识黑土的特性,教他们如何根据气候调整播种时间,如何开沟起垄以应对春涝。长孙皇后特意让人带来的土豆、玉米种子,被小心翼翼地播撒进黑土地里。起初,移民们还有些疑虑,担心这陌生的作物无法存活,可当看到嫩绿的芽苗破土而出时,所有人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与此同时,薛仁贵在安东都护府下设巡检司,挑选精锐士卒组成巡检队,分赴辽东各地,打击流窜的盗匪,保护商旅往来。此前,因战乱频发,辽水之上鲜有商船敢行,如今随着巡检司的设立,治安日渐好转,中原的丝绸、铁器、瓷器顺着辽水而下,抵达辽东各城;而辽东的皮毛、人参、松子则逆流而上,销往中原。商船往来渐多,帆影点点,竟成了辽水之上一道新的风景。
驿站沿线,新的村落拔地而起。移民们用原木搭建房屋,用黑土开垦农田,清晨时分,炊烟袅袅升起,与唐军军营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日暮时分,孩童们在村口追逐嬉戏,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脸上带着劳作后的疲惫,却也有着收获的期待。曾经的荒丘野岭,渐渐有了几分中原村落的热闹景象。
这年深秋,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一同抵达安东都护府。站在平壤城头,极目远眺,只见远处的田地里,农夫们正在收割成熟的粟米,金黄的谷穗压弯了禾秆,沉甸甸地坠在枝头;不远处的校场上,唐军将士正在操练,呐喊声震天动地,尽显军威;更远处的村落里,新盖的房屋鳞次栉比,烟囱里冒出的青烟在秋日的阳光下缓缓飘散。
长孙皇后轻轻靠在城垛上,望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意:“陛下看,这辽东就像一棵新栽的树,起初根须未稳,枝叶稀疏,可只要用心浇灌,施以阳光雨露,定能扎下深根,长成参天大树。”
李世民伸出手,紧紧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衣袖传递过来,带着彼此的默契与安心。他望向南方,目光穿越层峦叠嶂,仿佛看到了长安的宫阙,看到了中原的沃野。“辽东稳,则东北安;东北安,则大唐宁。”他语气坚定,带着对未来的期许,“有此根基,百年太平可期。”
秋风掠过城头,吹动了两人的衣袂,也吹动了城楼下飘扬的大唐旗帜。赤红色的旗帜上,金色的龙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猎猎作响,像是在向这片土地宣告着新的主人,新的时代。
阳光下,辽东的黑土地泛着油亮的光泽,那是汗水浸润的颜色,是希望孕育的颜色。那些曾被战火撕裂的伤口,正被耕牛的蹄印一点点踏平,被百姓的笑语一点点缝合。远处,安东都护府的钟声响起,浑厚而悠长,穿越田野,越过河流,回荡在长白山与辽水之间,宣告着这片土地新的开始——一个属于大唐,属于太平,属于万代生民的开始。
而在这钟声之中,薛仁贵正站在都护府的衙署内,与属官们商议着来年的屯田计划;张士贵则在移民村落中,查看新修的水渠是否通畅;那些曾经的靺鞨屯田户,正跟着中原农夫学习耕种,脸上早已没了最初的惶恐,多了几分安稳与踏实。
百年基业,自此而定。辽东的故事,不再是刀光剑影的征伐,而是耕读传家的续写;不再是白骨露野的悲戚,而是炊烟袅袅的祥和。这一切,都始于太极殿上的那幅舆图,始于君臣同心的决断,始于千万百姓对安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