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回 太极殿内忆忠魂 辽东故骨归长安(1/1)
太极殿的烛火比昨夜更盛,数十盏鎏金灯架沿殿柱排开,灯芯跳动的光影里,龙纹浮雕在梁柱上流转,映得满殿君臣的面容褪去了昨日庆功的欢悦,添了几分沉郁肃穆。李世民放下手中金樽,酒液在盏中轻轻晃动,琥珀色的涟漪里似映着辽东的冻土与残雪。他目光缓缓扫过阶下诸人,醇厚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昨日庆功,是贺我大唐收复辽东;今日聚首,更该记挂着前朝那些埋骨他乡的英魂。自大业七年杨广首征高句丽,至今已过三十有八年,那些汉家儿郎的尸骨,还在辽东的雪地里埋着啊。”
话音落时,殿内鸦雀无声。长孙皇后微微侧身,示意侍女奉上早已备好的素酒——青瓷盏中盛着淡青色的酒液,没有葡萄酿的醇厚,却透着几分清冽的敬意。她轻声道:“陛下说得是。大业年间,杨天子三征高句丽,百万将士出征,归来者不足三成,多少忠魂血染沙场,尸骨暴露荒野,连块记姓名的木牌都没有。如今辽东已定,是该让他们魂归故土,入土为安了。”
房玄龄上前一步,双手捧着一卷文书躬身行礼,苍老的声音里满是郑重:“陛下仁心,臣已按旨意,命人分三路在辽东境内搜寻隋军遗骨。自平壤至萨水,自盖马大山至辽东城,凡当年战事旧址,皆仔细翻找,共计收敛三万七千余具遗骨。臣已命工匠赶制棺木,皆以柏木为材,裹以粗布,不日便由驿道运抵长安。臣拟将其安葬于昭陵之侧,设‘忠魂碑’记其事,让后世子孙知晓这些将士的功绩。”
“好,就依玄龄所言。”李世民点头,端起青瓷素酒起身,龙袍下摆扫过案几,发出轻微的窸窣声,“这杯酒,不敬天,不敬地,敬那些大业年间为国捐躯的隋军将士!是他们的血,为我大唐铺就了收复辽东的路,这份恩情,大唐不能忘,朕不能忘!”
阶下诸人齐齐起身,双手捧着素酒盏过头顶,随后缓缓倾斜,淡青色的酒液顺着杯沿淌下,渗入青砖缝隙,仿佛化作了当年辽东冻土下凝结的血水。魏征望着殿外沉沉的夜色,目光悠远,慨然道:“大业天子虽好大喜功,三征高句丽耗尽民力,终致天下大乱,然其志在收复辽东故土,亦有可取之处。那些追随他出征的将士,皆是披坚执锐的汉家儿郎,他们为国而战,不该被岁月遗忘,更不该被史书埋没。”
这话一出,不少亲历过隋末战乱的老将都红了眼眶。屈突通扶着案几站起身,他年近七旬,腿脚已有些不便,声音却依旧洪亮:“臣还记得,大业十年,麦铁杖将军为先锋,率数百壮士夜袭平壤城。那时夜色如墨,辽水寒风刺骨,将军身先士卒,提着长刀杀上城头,却不料中了高句丽人的埋伏。他被乱箭射穿胸膛,仍拄着刀站立,高呼‘不破高句丽,誓不还朝’,直至力竭倒下!”
他身旁的屈突盖跟着补充,声音带着难掩的哽咽:“还有辛世雄将军,在萨水之战中,隋军遭高句丽人半渡而击,阵型大乱。辛将军率亲兵断后,身中数箭仍挥刀杀敌,身边的亲兵一个个倒下,他却始终不肯退后半步,最后被高句丽将领斩落马下,首级还被挂在城头示众……”
苏定方握紧了腰间的佩剑,剑鞘上的缠绳被指尖磨得发亮。他年轻时曾在隋军帐下当过小兵,亲眼见过大业九年隋军溃败的惨状——那时他跟着败兵往回逃,沿途皆是冻僵的士兵尸体,有的还保持着握刀的姿势,有的手中紧攥着写有家书的布条,字迹被血水浸得模糊不清。此刻听闻要迎回这些遗骨,他喉结滚动了两下,沉声道:“臣曾见隋军将士暴尸荒野之惨,今日愿亲自去城外灞桥迎接棺木,为他们整理衣冠,送他们最后一程。”
“准。”李世民目光转向阶下的薛仁贵,这位年轻将领在辽东战场上白袍执戟,一战成名,此刻听得前辈们述说旧事,英挺的脸上满是敬意。“薛爱卿,你年轻力壮,便与苏爱卿同去。让你亲眼看看,何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也让你知道,我大唐的军功章上,亦刻着前朝将士的血。”
薛仁贵抱拳躬身,声音铿锵有力:“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好好迎接诸位先烈归乡!”
这时,晋王李治捧着一卷诗稿从偏殿走出。他年方十二,身着亲王冕服,脚步还有些稚嫩,却努力挺直了脊背。走到殿中,他躬身向李世民行礼,稚嫩的声音在肃穆的大殿里回荡:“儿臣听闻陛下要迎回隋军遗骨,心中感念,便请翰林院学士代笔作了一首诗,愿为诸位先烈送行,也为陛下分忧。”说着,他展开诗稿,一字一句念道:“辽水汤汤埋骨寒,故魂千里盼归鞍。今朝得入中原土,不教英名月下残。”
李世民接过诗稿,指尖轻轻摩挲着纸上的字迹,眼眶渐渐泛起泪光。他抬头望向殿外的月光,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好一个‘不教英名月下残’!当年麦铁杖将军临刑前,曾对杨天子言‘臣若战死,不求封赏,唯望陛下照看臣的子孙’。可大业末年天下大乱,他的后人早已流落民间,无人问津。今日我大唐不仅要迎回他们的遗骨,还要寻访所有隋军阵亡将士的后人——凡能查证者,皆赐田三顷、宅一所,免赋税五年,让他们知道,为国捐躯者,永不会被遗忘,他们的家人,大唐会替他们照看!”
长孙无忌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已命吏部与户部联合查阅隋室档案,又派人去当年隋军征兵的各州府寻访。目前已查明,麦铁杖将军的孙子麦思仁,如今在齐州务农;辛世雄将军的女儿辛氏,嫁在相州,丈夫早逝,独自抚养一双儿女。臣已派人快马去接,不日便可抵达长安,交由鸿胪寺安置。”
“善。”李世民颔首,目光转向平阳公主,“姐姐,你麾下的娘子军,皆是巾帼英雄,心思细腻。可派些女兵前往昭陵,为遗骨墓茔洒扫祭奠,再备些纸钱香烛,让这些漂泊数十年的英魂,能感受到故乡的暖意。”
平阳公主起身应道:“臣遵旨。”她想起自己当年率娘子军驻守苇泽关时,也曾见过士兵战死的模样——那些年轻的士兵,有的还没来得及留下姓名便埋入黄土,如今听闻要为隋军将士送行,眼中亦有动容,“臣会亲自挑选女兵,备齐祭奠之物,定让诸位先烈安心。”
殿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咚——咚——”,三更的钟声在宫墙内回荡,夜色愈发深沉。李世民却毫无倦意,他走到殿中,望着满殿文武,朗声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隋军将士的血,不能白流。他们用生命告诉我们,疆土虽重,却不及民心珍贵;战功虽荣,却不及将士性命要紧。从今往后,凡我大唐将士,无论官职高低、战功大小,若战死沙场,必派专人收敛遗骨,送归故乡;凡为国捐躯者,其家室由朝廷按月供养,其英名由史官载入史册,传之后世!”
“陛下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声再次响起,比昨夜庆功时的欢呼更添了几分厚重与真挚。苏定方望着阶上的天子,又想起那些即将跨越千里归乡的遗骨,突然明白,收复辽东的意义,不仅在于疆土的回归,更在于让那些被遗忘的忠魂重新被铭记,让“家国”二字,真正刻在每一个大唐人的心里。
烛火摇曳中,君臣再次举杯,杯中的素酒不再是庆功的欢宴,而是对忠魂的告慰,对历史的敬畏。有人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有人低声念着那些隋军将领的名字,殿内的气氛肃穆却不沉重,反而透着一股跨越时空的温情。
窗外,月光洒满长安,银辉落在太极殿的琉璃瓦上,落在通往灞桥的驿道上,仿佛在为那些即将归来的英魂,照亮回家的路。三日后,三万余具隋军遗骨的棺木抵达长安,苏定方与薛仁贵率百名骑士出城迎接,百姓们自发站在驿道两侧,手持香烛,默默送行。棺木缓缓驶过朱雀大街,驶过当年隋军出征时走过的路,最终安葬在昭陵之侧,“忠魂碑”上刻着“大业隋军,为国捐躯,大唐永记,魂归故里”十六个大字。
后来,有唐人路过昭陵,见碑前常年有百姓祭扫,便写诗赞曰:“辽水当年血未干,故魂千里返长安。碑前松柏常青翠,不负英雄白骨寒。”这诗句流传后世,让那些大业年间的忠魂,与贞观盛世的荣光一道,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从未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