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阴山穷途可汗俘 东突厥灭入版图(2/2)
> “臣李靖顿首谨奏:
> 臣奉陛下之命,整肃北疆,讨伐叛逆。今已于阴山擒获颉利可汗,并收降其部众十余万,斩获敌军八万余级,缴获辎重不可胜数。突厥故地千里,百姓归心,皆愿归入大唐版图。
> 臣请陛下派员接管,定疆界,设州县,兴教化,修水利,以安民心,固边防。
> 此役得以全胜,实赖陛下英明决策,将士用命,百姓支持。微臣不敢居功,唯愿边陲永宁,四海升平。”
奏表封缄完毕,由飞骑连夜送往长安。当八百里加急文书送入太极殿时,正值早朝。内侍宣读捷报,百官闻言无不振奋,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人振臂高呼“万岁”,更有老臣跪地叩首,感念圣明天子扫平边患,重振汉唐雄风。
李世民展开奏表,朗声宣读,声音洪亮,字字铿锵。他起身踱步于丹墀之上,目光炯炯:“朕常思,天下一家,华夷共处,非以力服人,而在德化四方。今东突厥既平,当以仁政抚之,使其知礼义,识王化。”
长孙皇后亦在帘后听闻捷报,嘴角含笑,眼中有光。她命宫人取来早已备好的酒盏,亲自斟满清酒,遥对北方举杯:“愿我将士平安归来,愿边疆从此安宁。”
随即,圣旨颁下:
> “传朕旨意!东突厥既灭,其故地设云中、定襄、朔方、五原、归义、怀远六都督府,皆归大唐版图!废突厥文字,通行华夏文字;选突厥降将中有贤能者,授以官职,协同治理;百姓免除赋税三年,愿归农者分予田宅,愿从军者编入唐军!凡归附之民,一视同仁,不得欺凌苛待。”
旨意一下,户部、吏部即刻忙碌起来。一批批清廉能干的官员奉命北上,他们携带着长孙皇后亲自改良的小麦与粟种、新编的《农桑辑要》农书,还有《贞观律》条文、户籍册簿、度量衡器,将中原先进的治理之法悄然播撒在这片刚归入版图的土地上。
苏定方与高慧英奉命镇守云中。这座曾经战火纷飞的边城,如今渐渐恢复生机。城墙修缮一新,市集重开,商旅往来不绝。最令人欣慰的是,昔日敌我对立的突厥百姓,开始主动学习汉语,孩童们捧着竹简诵读《千字文》,妇人们穿着唐式襦裙缝补衣裳,男人们则领到耕牛与铁犁,在新开垦的田地上挥汗如雨。
有一次,一位曾参与南侵的突厥老兵,双手颤抖地接过官府发放的新谷种。他盯着那金黄的粟粒良久,忽然双膝跪地,对着苏定方深深鞠躬,用生硬却真挚的汉话说道:“大唐……好。我们……也有饭吃了。”
高慧英站在一旁,眼眶微湿,笑着对苏定方道:“你看,百姓要的从不是谁来统治,而是安稳日子,是一碗热饭,是一家人团聚。”
苏定方点头,望向远处正在开垦的农田。春风拂过原野,泥土芬芳,犁铧翻起黑浪。那里,华夏的炊烟正与草原的风交织在一起,再也分不清彼此。
数月后,颉利与义成公主被押解至长安。一路车马平稳,待遇优渥。抵达京城之日,万人空巷。百姓争相围观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草原可汗,却见他神情落寞,须发斑白,再无昔日霸气。
李世民并未杀他,反而在宫中设宴款待,封其为“归义侯”,赐宅第一所,奴婢十人,俸禄如三品官。每逢节日,还邀其参加朝会,观乐舞,赏花灯。
一次春日游街,颉利看见街上胡商与汉民和睦交易,孩童手捧书本诵读诗经,老人拄杖缓行,笑谈家常。他久久伫立,望着坊间烟火,眼中满是复杂神色。他曾以为,强者为尊,武力称雄才是草原法则;如今才明白,真正的强大,不在弯刀利箭,而在人心所向,文治昌明。
东突厥的灭亡,如一声惊雷,震动了四方。西域诸国纷纷遣使来朝,献上宝马、香料、宝石,表示臣服;北疆的回纥、薛延陀等部族,也主动归附,愿为大唐屏障。丝绸之路再度畅通,驼铃声穿越沙漠戈壁,带回远方的文明与财富。
贞观天子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名字,随着大唐的声威,传遍万里河山。史官执笔记载:“贞观四年春,李靖灭东突厥,擒颉利可汗,自古未有之功也。”
而苏定方、李靖等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并未沉湎于胜利。他们知道,边疆的安宁需要长久守护,大唐的版图还在等待着进一步开拓。西北尚有西突厥虎视眈眈,辽东高句丽蠢蠢欲动,吐蕃亦在高原崛起……
夜深人静时,李靖独坐帐中,翻阅西域地图。烛火跳动,映照着他眉宇间的凝重。他知道,真正的征战,才刚刚开始。
欲知大唐如何治理北疆,苏定方又将迎来何种新的使命,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