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苏定方演义 > 第262章 盛唐贞观盛世,

第262章 盛唐贞观盛世,(2/2)

目录

贞观二年的春天,本该是万物复苏、农事伊始的好时节,北地却寒风凛冽,阴云压境。突厥颉利可汗阿史那多壁野心未泯,见大唐内政修明、兵强马壮,恐其日后难制,遂决意先发制人。他调集十余万骑兵,裹挟铁勒诸部,浩浩荡荡南下,直扑定襄。

大军所过之处,烽燧连天,烟尘蔽日。他们在阴山南路扎下连营,绵延数十里,旌旗猎猎,刀枪如林。每座营帐前都竖立着狼头纛旗,象征着草原民族的凶悍与野性。夜间篝火点点,如同星河流转,战马嘶鸣不绝于耳,杀气弥漫四野。斥候探报称,敌军已焚毁数座边镇,掳掠百姓,驱赶牛羊北返,其意不在劫掠,而在挑衅——他们要试探大唐的底线。

在被焚毁的云州边镇废墟中,一名老妇抱着孙子的尸首痛哭不止。孩子不过七岁,因未能及时逃离,死于乱军践踏之下。她仰天悲号:“苍天何不睁眼?我孙儿尚未识字,何罪之有!”几名幸存村民跪地叩首,祈求神灵庇佑。远处,一只孤犬在焦黑的屋梁下徘徊,呜咽低鸣,似也在哀悼这片土地的苦难。

消息传至长安,满朝震动。虽知突厥素来反复无常,但如此大规模集结,显然是蓄谋已久。边关守将连连告急,请求增援。百姓虽仍安居乐业,然茶馆酒肆之间,已有低声议论:“太平日子会不会就此结束?”孩童嬉戏时也模仿起骑马挥刀的模样,母亲们听着,心头不免一紧,悄悄拉回孩子,低声道:“莫说这些,如今是太平年月,不必再提刀兵。”

然而,在这危局之中,李世民并未慌乱。他登临玄武门,远眺北疆,目光沉静如渊。风吹动他的龙袍,猎猎作响,却吹不动他眉宇间的坚定。他对群臣言道:“昔年我曾与突厥盟于渭水,彼时势弱求和,今日却敢犯我边境,是不知天时已变矣!今我有良将如云,精兵百万,岂惧一隅之寇?”言罢,他转身步入太极殿,召集群臣议政,连夜拟定应对之策。

那一夜,灯火通明,文武大臣齐聚一堂。房玄龄主张坚守待变,杜如晦建议诱敌深入,李靖则请缨亲征。李世民凝神倾听,时而点头,时而沉思,最终拍案而起:“朕意已决——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待其师老兵疲,一举击之!”诏令即刻下达:命苏定方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统辖沿边诸军;命李靖为北伐大元帅,节制诸路兵马;命户部紧急调运粮草,工部加紧制造军械。

长孙皇后亦从容应对,下令关闭宫中宴乐,节省开支以助军资,并组织妇人缝制战袍送往前线。她更亲自召见将士家属,抚慰慰问,使军心为之大振。一位老母含泪跪谢:“吾儿戍边,陛下与皇后犹念及家眷,此去必死战报国!”皇后亲手扶起,温言道:“尔子为国守土,便是我大唐之子。家中若有难处,尽可上报,朝廷不会让忠良流血又流泪。”

那一夜,后宫灯火未熄。数百名宫女与民间妇人聚集在永安殿外,飞针走线,缝制战袍。烛光映照着她们专注的脸庞,针线穿梭之间,寄托着千万家庭的牵挂与期盼。一位少女低声吟唱起《采薇》,歌声清越,众人随之低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声飘散在夜风中,带着几分悲壮,几分柔情。

与此同时,一位年轻的将领已在默默准备。他便是苏定方——出身河北将门,少习兵法,勇略兼备,曾在雁门之战中率五百轻骑破敌三千,威名初显。此刻,他奉诏赶赴朔州,主持防务调度,着手布防拒敌。

出征前夜,他独坐帐中,烛火摇曳。案上摊开着一幅手绘边关地图,笔迹细密,标注清晰。他凝视良久,指尖划过定襄、云中、雁门一线,口中喃喃:“敌众我寡,不可力敌……唯有诱其深入,断其粮道,方可一战而胜。”他深知,这一战,不只是为了守护国土,更是为了证明——大唐的崛起,不容侵犯。

窗外,北风呼啸,战马低嘶。他起身披甲,执剑出帐,立于高坡之上,遥望北方。乌云蔽月,星斗隐现,仿佛天地也在屏息等待。他知道,黎明之前最是黑暗,而真正的英雄,总是在风雨欲来时挺身而出。

春风未暖,战火将燃。

山雨欲来,英雄登场。

一场决定中原命运的大战,正在悄然酝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