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秦府死守退乱兵 新帝登基安社稷(2/2)
刹那间,城墙上爆发出震天欢呼。有人喜极而泣,有人跪地叩谢苍天。长孙金凤闭上双眼,深深吸了一口气,握剑的手微微颤抖,泪水终于滑落脸颊,却又含笑低语:“好了……都好了。”
她强撑精神,下令道:“打开府门,只追不杀!凡放下兵器者,一律收押待审,不得滥伤一人。传我命令:救伤员、埋死者、安抚百姓,秦王府绝不趁乱报复!”
命令传出,府门徐徐开启。残余乱兵见大势已去,纷纷抛械投降。唯有少数死忠之徒趁乱逃逸。其中,太子府大将元穆觉吓得魂飞魄散,连夜北遁,竟一路投奔突厥,更为了换取庇护,将贺兰山下的贺兰关献予敌国,引狼入室,遗祸边疆。此等卖国行径,终在贞观二年被苏定方率铁骑踏雪而出,历时三月苦战,方才夺回关城,洗刷耻辱。此乃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随着秦王府之围解除,长安局势迅速稳定。李世民一面遣秦琼、尉迟恭分巡六街,弹压宵小,恢复秩序;一面着手处置东宫、齐王府善后事宜。查抄府库所得不义之财,尽数分赠玄武门阵亡将士之家眷;两家老弱妇孺,则另择宅院安置,严禁任何人借机欺凌报复;对于主动归降的属官幕僚,量才录用,宽大为怀,彰显新主仁德。
百姓初闻宫变,皆惶恐不安,然见秦王治下井然有序,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市井渐复喧嚣,茶肆酒坊重开,街头孩童嬉戏如常,民心遂安。
数日后,太极殿钟鼓齐鸣,唐高祖李渊正式颁诏,册封李世民为皇太子,诏书中称其“文武兼资,仁孝并着,戡乱安邦,功盖古今”,并明示:“自即日起,军国庶务,悉由太子裁决。”
李世民率百官接旨,礼毕入宫拜见父皇。父子相见于甘露殿,室内无声,唯有香炉轻袅。李渊望着眼前这个曾最宠爱却又最忌惮的儿子,见他双鬓早生华发,眼底布满血丝,心中百味杂陈。良久,方轻叹一句:“往后,这天下就交给你了。”
李世民跪地叩首,声音哽咽却坚定:“儿臣不敢忘创业之艰,定当夙夜匪懈,励精图治,不负父皇托付,不负万民所望。”
一个月后,禅位大典隆重举行。李渊身着太上皇衮冕,亲手将传国玉玺交予李世民。那一刻,龙椅易主,江山更迭,却不闻哭嚎,不见流血。弘义宫中,李渊静坐窗前,望着庭中落叶纷飞,喃喃道:“终究是他的天下了。”
太极殿上,李世民身穿十二章纹龙袍,头戴冕旒,接受百官朝贺。钟磬齐奏,鼓乐喧天,丹陛之下,文武列班,山呼“吾皇万岁”之声响彻云霄。
他立于御阶之上,目光缓缓扫过人群——秦琼须发斑白仍挺立如松,程咬金咧嘴憨笑满脸豪气,房玄龄低头执笔记录盛典,魏徵肃然直视显忠诚之志。他又想起远在河北操练新军的苏定方,江南督造水师的李靖,还有无数未能到场却为大唐奠基流血的英豪。
他缓缓开口,声如洪钟:“朕继大统,非因权谋,实赖天命人心。自今日始,誓以勤政爱民为本,革除弊政,广开言路,使朝无壅蔽,野无冤民。愿与诸卿同心协力,共致太平盛世!”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呼声如海潮奔涌,震动长安九陌。
贞观之治的大幕,就此拉开。
而那夜玄武门前流淌的鲜血,那一场兄弟相残的悲剧,终将成为新帝心中永恒的警钟——江山得之不易,唯有以德配位,以仁治国,方能不负苍生,不负那些曾为他舍命断后的忠魂将士。
欲知贞观初年,太宗如何纳谏兴邦,苏定方如何北击突厥、扬威塞外,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