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 第471章 这玩意儿能用

第471章 这玩意儿能用(2/2)

目录

“西德人的连铸机,铸坯速度能到每分钟三米。咱们这个,能到多少?”

沈良沉默了几秒。

“一米五。”

王大山脸色变了变。

“这个速度,有点慢啊。”

“我知道。”沈良坦然承认,“但这是第一代产品,先保证能用,再考虑提速。”

王大山盯着沈良,半晌,叹了口气。

“行吧,先做出来再说。”

沈良扫视一圈,目光坚定。

“从今天开始,咱们就是一个团队。三个月时间,没有休息日,每天工作十二小时。谁有意见,现在可以退出。”

仓库里静了几秒。

刘建国第一个举手。

“没意见!干就完了!”

老张和王大山对视一眼,也点了点头。

“那就开始吧。”沈良卷起袖子,“今天先把仓库收拾出来,明天设备到位,后天开工。”

四个人撸起袖子,开始清理仓库。

废旧设备一件件搬出去,地面用水冲洗干净,墙角堆放的杂物全部清走。

忙到晚上七点,仓库终于初具规模。

刘建国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

“我的妈呀,好久没干过这么累的活了。”

老张也气喘吁吁。

“小沈,今天就到这吧,明天再继续。”

沈良擦了擦额头的汗,点头。

“行,大家都回去休息。明天早上七点,准时开工。”

几个人陆续离开。

沈良最后一个走出仓库,回头看了一眼空荡荡的车间。

三个月。

时间很紧。

但他有信心。

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夜风吹在脸上,带着初春的寒意。

沈良抬头看了看天空。

星星很亮。

就像未来的路,虽然看不清,但总会有光。

回到宿舍,已经是晚上八点。

沈良简单洗了个澡,坐在桌前,摊开笔记本。

他需要列出详细的工作计划。

第一周:设备调试,人员培训。

第二周:加工关键零件,组装结晶器。

第三周到第六周:组装整机,调试系统。

第七周到第十二周:试运行,优化参数。

沈良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不知不觉到了深夜。

直到眼皮开始打架,他才放下笔,倒在床上。

睡前最后一个念头是:西德人,等着瞧吧。

第二天早上六点半,沈良就到了仓库。

老张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来得够早啊。”老张笑着递过来一个馒头,“吃点东西,一会儿有得忙了。”

沈良接过馒头,咬了一口。

“设备什么时候到?”

“快了,厂里的卡车七点出发。”老张看了看手表,“差不多还有半小时。”

话音刚落,仓库外传来发动机的轰鸣声。

一辆解放牌卡车缓缓驶来,车厢里装满了机床和工具。

刘建国从车上跳下来,兴奋地挥手。

“沈工!张工!东西都拉来了!”

沈良和老张快步走过去。

车厢里,三台车床、两台铣床、一台钻床,整整齐齐摆放着。虽然都是老设备,但保养得还算不错。

“卸货!”老张招呼道。

几个工人帮忙,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把所有设备搬进仓库。

王大山也赶到了,手里还拎着一个工具箱。

“沈工,我把家伙都带来了。”他拍了拍工具箱,“量具、游标卡尺、千分尺,应有尽有。”

沈良点头。

“那就开始吧。”

他走到仓库中央,拍了拍手。

“各位,从现在开始,咱们正式进入攻关阶段。”沈良环视一圈,“老张负责机械加工,刘建国负责电控系统,王师傅负责材料和工艺。我统筹全局,解决技术难题。”

“明白!”几个人齐声回答。

“第一步,调试设备。”沈良指着那几台机床,“所有设备必须保证精度达标,否则加工出来的零件装不上。”

老张撸起袖子。

“交给我!”

接下来的几天,仓库里机器轰鸣不断。

老张带着两个工人,逐台调试机床。刘建国在角落里摆弄继电器,王大山则在研究铜板材料。

沈良在各个岗位之间来回穿梭,指导、检查、解决问题。

第三天下午,第一批零件加工完成。

沈良拿起一个轴承座,仔细检查尺寸。

游标卡尺显示:误差零点零五毫米。

勉强合格。

“继续!”沈良把零件递给老张,“下一批按这个标准来。”

老张接过零件,眼神里闪过一丝佩服。

这小子,是真有两把刷子。

一周后,关键零件基本加工完毕。

结晶器、冷却水箱、液压缸、传动轴,一件件摆放在仓库里。

刘建国的电控柜也初具雏形。

一百二十个继电器密密麻麻排列在柜子里,线路复杂得像蜘蛛网。

“沈工,你来看看。”刘建国擦了擦额头的汗,“我按照你给的图纸接好了。”

沈良走过去,拿起电路图对照检查。

每一根线、每一个接点,他都仔细核对。

半小时后,沈良放下图纸。

“没问题。明天开始通电测试。”

刘建国松了口气。

“吓死我了,还以为接错了呢。”

沈良拍了拍他的肩膀。

“干得不错。”

通电测试进行了整整两天。

继电器噼里啪啦响个不停,有几个出现故障,被及时更换。

到第三天,电控系统终于稳定运行。

“成了!”刘建国兴奋地挥舞拳头,“这玩意儿能用!”

沈良也露出笑容。

第一个难关,算是过了。

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组装。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