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我就是来看看热闹(1/2)
次日清晨,沈良早早起床。
昨晚想了很久,他已经有了应对策略。
关键是要把握好分寸,既要展现技术实力,又不能显得太过突兀。
七点半,沈良穿着刚熬夜烫好的白衬衫和深蓝色西装出现在办公室门口。
老刘已经等在那里,身边还站着几个厂领导。
“小沈,你来了。”老刘的神情比昨天更紧张,“王处长他们八点半到,我们先去准备室检查一遍。”
众人走向三楼的会议室。
沈良环顾四周,桌椅摆放整齐,投影设备已经调试完毕。
墙上的技术图表被重新整理过,看起来更加专业。
“沈工,你的汇报材料准备好了吗?”副厂长张明问道。
“准备好了。”沈良拍拍手中的文件夹,“不过我想增加一个实地参观的环节。”
“实地参观?”老刘愣了一下,“这...”
“王处长是技术出身,光看资料可能不够直观。”沈良解释道,“我建议先参观炼钢车间,然后回来听汇报。”
张明皱眉:“车间现场比较嘈杂,而且温度很高。万一出点意外...”
“正因为如此才有说服力。”沈良语气坚定,“纸上谈兵永远比不上亲眼所见。”
老刘沉思片刻,点点头:“有道理。那就按你说的办。”
八点二十分,楼下传来汽车引擎声。
老刘透过窗户往下看:“来了!”
几分钟后,会议室门被推开。
王建国走在最前面,五十岁左右,戴着黑框眼镜,神情严肃。
身后跟着三个年轻人,应该是技术人员。
“王处长,欢迎来我厂指导工作!”老刘迎上前去。
“刘厂长客气了。”王建国与众人一一握手,“听说你们在连铸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
“是的,这位是我们的技术负责人沈良。”老刘介绍道。
王建国的目光落在沈良身上,上下打量了几秒。
“这么年轻?”他的语气带着几分意外。
“王处长,年龄不是问题。”沈良微笑着伸出手,“技术面前人人平等。”
王建国与他握手,感受到对方掌心略有些汗湿,但神情非常沉稳。
“好,我倒要看看你们搞出了什么名堂。”
“王处长,我想先请您参观一下我们的生产现场。”沈良主动提议,“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王建国眉毛微挑。
这句话很有意思。
“可以。不过我们时间有限。”
“半小时足够了。”
一行人离开会议室,向炼钢车间走去。
沈良走在王建国旁边,心中暗自调整策略。
从刚才的接触来看,这个人确实很谨慎,但对新技术有浓厚兴趣。
走进车间,热浪扑面而来。
高炉轰鸣声震耳欲聋,橙红色的钢水在铁槽中奔流。
工人们挥汗如雨,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各种设备。
王建国停下脚步,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
“这是我们改造后的转炉。”沈良指向不远处的巨大设备,声音略微提高以盖过噪音,“通过优化供氧系统和调整炉型结构,钢水质量显着提升。”
“具体数据呢?”王建国问道。
“含硫量从0.035%降到0.018%,含磷量从0.025%降到0.012%。”沈良不假思索地报出数字,“而且出钢温度更稳定,废品率下降了40%。”
王建国掏出小本子记录。
这些数据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那边是连铸试验线。”沈良指向车间另一侧,“我们自主设计的设备正在那里运行。”
众人跟着他走过去。
一台看起来有些简陋但运转正常的设备映入眼帘。钢水从中间倒包注入,经过冷却结晶后,另一端缓缓送出成型的钢坯。
“这就是你们的连铸机?”王建国围着设备转了一圈,“设计思路很有创意。”
“还只是初级版本。”沈良谦虚地说,“但基本原理已经验证了。”
随行的技术人员之一凑过来看:“这个结晶器的冷却方式很特别。”
“我们采用了多点喷淋加强制循环的组合方案。”沈良解释道,“既保证了冷却效率,又避免了应力集中。”
王建国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这套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
“产品质量如何?”
“我们刚才取了样品。”一个车间主任走过来,手里拿着几块钢材,“王处长您看。”
王建国接过钢材,掂了掂重量,又仔细观察表面质量。
“组织很均匀,没有明显缺陷。”他把钢材递给身边的技术人员,“你们测试过机械性能吗?”
“当然。”沈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化验单,“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等指标都超过了国标要求。”
王建国接过化验单,眉头微微皱起。
这些数据实在太好了,好得有些让人怀疑。
“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项目的?”
“三个月前。”沈良回答得很坦然,“当然,前期的理论研究花了更长时间。”
“三个月就有这样的成果?”王建国的语气带着质疑,“有些太快了吧。”
沈良早就料到会有这个问题。
“王处长,我们确实进展很快。”他直视对方的眼睛,“但这不是凭空而来的。”
“怎么说?”
“我曾经在钢研院进修过一年,接触到了很多国外的技术资料。”沈良语速稍慢,显得更加真诚,“回来后一直在思考如何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这个解释很合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