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裸卖空和舆论分裂(1/2)
“现在市场上根本借不到索尼的股票了,”林恩沉吟道,“他们现在多半是在进行‘裸卖空’吧?”
所谓“裸卖空”,就是指在不像券商借入股票,或者明知市场上无券可借的情况下,就直接卖出根本不存在的股票。
在监管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这是空头最锋利、也最具争议的武器,能够凭空创造出“幽灵股票”进行抛售。
当多个大空头联合进行巨量裸卖空时,市场上瞬间会出现海量卖单,远远超过该公司的实际流通股数。
这种排山倒海般的卖压会彻底摧毁市场信心,引发恐慌性抛售,从而实现“崩盘式暴跌”的目的。
事实上,在上周索尼股价暴跌时,空头们很可能就已经在大量使用这种手段了。
它的实现依赖于美国证券市场一个关键的制度:T+3交割制度。
即交易发生后的第3个交易日,才是股票和资金正式清算交割的日子。
空头在这3天里,要么想办法从其他地方借到股票,从而完成交割。这样操作就变成了事实上的“有担保卖空”。
如果在交割日结束时,做空者及其券商仍然无法交付股票,这笔交易就会失败,进入“交割失败”状态。
“交割失败”听起来很严重,但在裸卖空盛行的时期,其后果并不致命。
监管规则虽然要求券商尽快买入股票以完成交割,但往往没有严格的时限和严厉的惩罚。这笔“失败的交割”会像一笔坏账一样挂在账上。
最重要的是:尽管交割失败了,但买方账户里已经记录了这笔购入,他可以自由地将这些“尚未到账”的股票再次卖出。
于是,这些根本不存在的“幽灵股票”就在市场上一再被转手,持续对股价施加下行压力。
简单来说:正常卖空就像你先从朋友那里借来一本绝版书,然后立刻卖给收藏家,并承诺几天后还书。你是真的有书可交。
裸卖空就像你根本没有那本绝版书,甚至不确定能否借到,但你先挂出广告把书卖了。
你赌的是在买家催你交货前的三天内,你能从别处搞到一本书。
如果搞不到,你就违约了,但违约的代价可能很低。
格芬耸耸肩,表示多半如此。
“舆论层面呢?”林恩更关心媒体和公众的看法,“今天的报纸怎么说?”
福勒立刻拿起早已放在餐桌上的《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准备为林恩摘要朗读相关报道。
大卫·格芬先简单总结了一下基调:“美国媒体的舆论开始出现明显分裂。《华尔街日报》的评论版明显偏向空方,为市场自由辩护;
而《纽约时报》的报道则似乎更倾向于同情日本企业,质疑做空行为的破坏性。
这场冲突,正在从单纯的金融层面,被拉升到意识形态和经济民族主义的层面了。”
福勒随即翻开报纸,读出了精选的段落:
“《华尔街日报》今早的社论标题是《市场的惩罚:索尼的教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