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再次出兵,目标奥斯曼帝国与莫斯科公国(2/2)
李定荣有时候都挺怀念当初的,那时候他可以尽情的施展自己的才华,虽然也有很多时候被朱高煦给否决。
现在他虽然进步了很多,和当初相比,以前的他,他都觉得是一个菜鸟。
可如今,他已经再难帮朱高煦出谋划策了,许多事情,都是朱高煦思考之后交代下来,他最多就是查缺补漏,这让李定荣有些时候很不甘心。
作为朱高煦的幕僚出身,却是无法帮朱高煦排忧解难,这又怎么能不算是一种失败?
朱高煦不知道李定荣想到了什么,想了多少,接着开口。
“而大明如今都要开始北征了,还是消耗大明国力进行的北征,我又怎么能闲着。
我若是不用兵,大明的那些人,不会消停的,他们甚至会想办法阻止皇帝北征。”
朱高煦说到这里,都有一些感慨。
他确实对朱棣已经没有什么好感了,但朱棣到底是进行北征,在对外这一块上,他是支持朱棣的。
他其实挺期待朱棣真的能够消耗鞑靼的有生力量。
至于瓦剌,如今的瓦剌与鞑靼比起来,还真没法比,鞑靼的实力就是要比瓦剌要强。
前元的正统,不是在鞑靼嘛。
而要不是朱棣几次削弱鞑靼,后面瓦剌的脱欢,也不可能吞并鞑靼部。
朱高煦现在是真想看到朱棣能够北征成功,尽管他和朱棣并不和,他不仅无感,甚至有些反感,但朱棣要打外战,他是绝对支持的。
而且他出兵,也不完全是为了朱棣啊,这只是一个极小的理由罢了。
不待李定荣出声,朱高煦的话音再度传出。
“而刚才你所说的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答案。
大明能够不惜动用国本北征,消耗大明国力,我们如今不过是需要筹集前期大军所需的粮草以及各种军需物资,后面就可以通过以战养战,不需要耗费大汉的粮食物资。
而至于出动的大军,这次确实会出兵二十万,不过并不全部都是精锐野战军。
这接近三年的时间里,不是又组建了十五万大军嘛,那这次就抽调这十五万大军前往,再加上五万原本的精锐一同出征,以老带新。
接下来面对的对手并不强,正是一个练兵的机会,不拿他们练一练,新军何时能够成长起来?
只有经历战火的淬炼,哪怕是敌人弱小,都能让新军完成蜕变。”
李定荣听到这里,也总算是明白了,原来朱高煦是在大明的事情告诉他,让他不要只看着眼前所付出的。
李定荣还能说什么,且他也只是提一提问题,朱高煦既然已经想到法子解决,他自然也没有了问题。
至于用新军出征,李定荣想要劝一劝朱高煦,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因为从理智而言,他也认同朱高煦所说的。
这次的敌人,实力弱小,如今大汉的武器装备进一步经过革新之后,可以说优势已经大得没边了。
这种时候都不历练新军,那什么时候历练新军?
李定荣随即也不再犹豫,当即出声。
“王爷,既然有了决定,臣建议当尽快开始出兵。
如今大汉沉寂了太久,也确实需要再活动活动,以大胜与开疆扩土,来进一步稳定新下的各地。
至于大军所需的粮草物资,臣会尽快开始筹集。
若是急需,臣可以直接从各地府库调集,速度会更快。”
“那你先准备吧,直接从府库抽调,也不用等了。
这次出征的大军,本就在那些地方,集结的速度并不慢,一月左右的时间,足够了。”
朱高煦说了这么多,就是想的是尽快出兵。
大明出兵需要准备那么久,是因为各项物资都需要调集准备,但在大汉,可没有那么繁琐。
只要大战开启,所有的物资人员调集,所有流程都会走得极快。
因为一旦到了战时,这些流程都有时间规定的,要是哪个流程负责的人超了时间,就会直接问罪。
并且人员与物资朝廷都是有储备的,储备的还不少,根本不需要怎么筹集,直接就能运输出去。
这也就是刚才李定荣说的,若是急,可以直接动用府库,速度能够提升很多。
李定荣闻言,与朱高煦又商议了许久的细节,正要下去准备,突然想到什么事,看向朱高煦。
“王爷,这次出兵,您不会亲征了吧?”
看着李定荣这紧张的样子,朱高煦都无奈笑了。
其实若是有可用的大将,根本无需帝王亲征,除非有时候迫不得已,亦或者内部的压力已经大到需要帝王亲征打出大胜,携带大胜之势来稳定各方。
不然最好的方式,都是皇帝不出去。
毕竟要是帝王但凡出了一点问题,那事情可就真的大条了。
朱高煦虽然不是皇帝,是王,但在大汉,胜似皇帝。
“你放心吧,这次我不会亲征,不过世子会亲自领军前往。
世子还没有统兵作战过,正好让世子出去历练历练。”
朱高煦一脸的笑容,这次他可不仅是要历练新军,还要历练朱瞻壑。
身为大汉世子,他的儿子,将来要继承大汉的人,要是不会打仗,那可真是越来越回去了。
他不是要朱瞻壑多么精通于打仗,但起码得会,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李定荣闻言,顿时一噎,他是真没有想到,朱高煦会让朱瞻壑领兵。
想要反对,但看着朱高煦坚定的样子,反对的话也说不出口。
其实在他心中,有一点想得和朱高煦是一样的,那就是朱瞻壑身为大汉世子,必须得会打仗才行。
以后朱瞻壑可以不用亲征,但不能不会打仗。
而且出去领兵扩张大汉疆域一次,还能增加自身的威望,对朱瞻壑有利无害。
至于朱瞻壑的安危,他相信朱高煦会安排好的。
“王爷,那臣就下去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