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盐队西行(2/2)
秦淮河畔的暖风似乎永远也吹不进六部衙门那高耸的灰墙。
兵部职方司郎中周钟值房内,檀香袅袅,却压不住几分阴郁的气氛。
周钟慢条斯理地用杯盖撇去浮沫,啜了一口上好的雨前龙井,眼皮微抬,扫过坐在下首的几位同僚。
值房内多是都察院的御史和六科的给事中。
“三千精兵,不费朝廷一兵一饷,取陇西?”周钟放下茶盏,声音不高,却带着十足的讥诮,“诸位年兄,尔等信么?反正,本官是不信的。”
“周兄明鉴,听闻去年底,李过请战走武关道入关中,堵胤锡没同意。”一位瘦高个的御史立刻接口,声音尖利:“此分明是闯贼余孽虚张声势,妄图骗取陛下信任,伺机再起!李来亨何等出身?其义父李过手上沾满多少官绅鲜血?此等狼子野心,岂能轻信!”
“刘御史所言极是,”旁边一位兵科给事中捻着胡须,忧心忡忡,“更何况,还调动京营精锐,这岂非纵虎归山,将我京营健儿送入虎口?万一他们半途哗变,或是与陇西流贼合流,反噬朝廷,如之奈何?”
值房里响起一片附和之声,仿佛李来亨的不是请战,而是已然造反。
周钟满意地看着这场面,淡淡道:“陛下受其蛊惑,已下旨意。我等臣子,自当体恤圣意,尽力配合才是。”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冷光,“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粮秣、军械、舆图、向导,样样皆需核实清楚,谨慎拨付,方能保万全,不负圣恩呐。”
几人交换了心照不宣的眼神。所谓“核实清楚”、“谨慎拨付”,其中可操作的空间就太大了。
拖延几日,克扣几分,或是调配些不甚堪用的旧械陈粮,都在“谨慎”的范围之内。
既明面上未曾抗旨,又能让那“小李闯”知难而退,或是即便成行也难有作为。
“周大人老成谋国!”众人纷纷拱手。
~~~
几乎与此同时,南京城另一隅,一条不起眼的深巷内,一座挂着“通达车马行”招牌的院落后院,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气氛凝重而高效,全无文人衙门的慵懒扯皮。
几名作商贾或伙计打扮的汉子进出匆匆,低声交换着信息。
正堂内,一位身着灰布直裰,面容精悍的中年人正对着一幅巨大的西北舆图凝神思索。
一名下属快步进来,低声禀报:“昭爷,京里传来的消息,周郎中那边似乎对李将军此行颇多微词,恐在后勤辎重上有所刁难。”
李昭冷哼一声,手指重重点在舆图上的“菘藩”位置:“国之大事,岂容彼等书生掣肘!陛下既有明断,我辈唯有竭尽全力。他们做他们的文章,我们办我们的差事!”
他转向另一人:“大宁盐场的盐货准备得如何?”
“回昭爷,已备足三千人三月之用,另额外加了三成,以备不时之需,均已分装妥当,外表与寻常商盐无异,内里夹带的兵甲、箭矢、药物也已做好防水隐匿。”
“向导呢?羌藏古道的向导至关重要,必须绝对可靠!”
“已找到两人。一人是早年往返松潘茶马道的老马帮,年近六旬,已金盆洗手多年,但路径熟稔;另一人是军情司发展的线人,乃洮州附近部落出身,通汉藏言语,熟悉草地情势,两人底细都已反复核查过。”
“好!”李昭点头,“立刻安排他们与李将军的人秘密接触,熟悉磨合,所有调动,皆用商队掩护,务必机密。”
“是!”
下属领命而去,李昭又沉思片刻,走到书案前,提笔快速写下一封密信,用火漆封好。
“八百里加急,送至石柱宣慰司,面呈忠贞侯秦老将军。”
他知道,秦良玉虽年事已高,但在川西、滇北乃至藏边地带,仍拥有无与伦比的威望和影响力。
忠贞侯的马氏旧部,以及她当年平定西南时留下的香火情,将是李来亨这支孤军深入不毛之地后,最有可能也是最后的一道保险。
窗外,南京城依旧是一片承平景象,笙歌隐隐。
但在这高墙内外,支持与反对的力量已悄然开始碰撞、交锋。
暗流,已在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