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宣城百姓的怒火(2/2)
“没错,我宣城出了位榜眼公,本是我宣城之福,却无端遭那些嫉贤妒能之辈的嫉恨,故意构陷于他。可惜我等当年竟识人不明,受人蒙骗,这些人当真可恨!”
“那芮永缙死的一点儿都不冤,当真活该,熊经略当年果然是火眼金睛,一眼就认出了这厮是奸人。”
…………
看过这篇文章的宣城百姓们,当即便开始了议论纷纷,皆是悔恨当年无知被人利用之事,也大恨利用了他们的徐家与芮永缙、冯应祥等人。
当即群情激愤,甚至有些难以遏制,纷纷为汤宾尹鸣冤。
黄山逸客写汤宾尹的这篇文章,有理有据,事实清晰,而且就跟其《射雕英雄传》一样,满篇毕是大白话。
再加上又有标点符号之助,凡是受过蒙学,识得千来字的普通百姓,毕能看懂。
而看懂看明白的百姓们,还会自发给周围不识字的百姓进解。所有人在得知当年那件事的真相后,都是忍不住大为惊讶,大起激愤。当年居然是有人利用了他们的追求公正之心,让他们成为了逼走汤宾尹的帮凶,这些人当真可恶。
“去徐家,跟他们讨要个说法!”
“对,去徐家!”
“走,一起去,真当我们这些人无知好欺了!”
………
有人登高一呼起了个头后,群情激涌的百姓们立即纷纷响应,忍不下心头这口恶气。
徐家在宣城的老家是在宣城县东乡,被称作东乡徐氏。不过徐家身为当地大族,自然在府城也有宅邸。
因为当年徐元太是以南京刑部尚书之职致仕,能荫庇三代,所以徐家的府邸便也能挂“徐府”的牌匾。
徐元太早在八年前便已过世,活到高寿八十二。
眼下徐家当家做主的,是徐元太的次子徐延庆,今年已有五十六岁。不过因保养得宜,看上去仍是面色红润,似乎中年模样。
徐元太本有长子徐家庆,也曾高中过举人,但后来却屡次会试不第,后于万历三十八年,在赴京会试中,不幸病故于徐家在京城的宅邸,是年已四十四岁。
徐延庆学问不及其兄,年轻时只考中过秀才,一生未曾出仕。待父、兄过世后,便专门在家理事。
徐延庆因学问不行,徐元太便没有让其一直去考,只专心助力长子科考,让次子早早回家帮他料理家事。
徐元太在其同一辈的兄弟中,其实是排行老六。但因他官做的最大,所以徐家的嫡脉主支便落到了他这一脉手里。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以及“老子英雄儿好汉”这些,其实大多是世人的期许。但事实上恰好相反,上一代了得的,往往下一代其实难有出息。
就像徐元太这一代,总共兄弟八个,其中便有五个都曾有出仕做官。其中犹以徐元太以及其二哥徐元气官做的大,因为只有他们两人中正经进士出身。
其余的要么是以举人身份选官的,要么则是以贡生身份入仕,官都做的不大。
但即便如此,终归五个兄弟都是做了官的,当年徐家可谓是宣赫一时,风光无限。
但到了徐元太、徐元气的下一代,不但子嗣不丰,其中有出息的也少。原本最有希望科举得中的,便是徐元太长子徐家庆,可惜在未曾得中前,便不幸病故了。
不过到徐家这一代,虽然没有太出息的做官撑门面,但上一辈徐元太、徐元气等人的高官余威尚在。所以徐家眼下在宣城,仍是排名第一的大族。
在宣城地面上,徐延庆这位徐家家主的话,有时比宣城知县与宁国知府的话都管用。
此时的徐延庆正在书房中赏字,却是他近日刚得了幅字,据说是当年江南四大才子中文徵明的真迹,这几日一直爱不释手,甚至还临摹字帖。
他书案的另一角上,却是也正放着份《薪化月报》,不过却是第一期的。以他的身份,自然也早早得了这份《薪化月报》,甚至是在梅家兄弟俩未正式在宣城开售前,他便已得到了这份《薪化月报》。
他对这报纸上标点符号之用的大胆创新,倒也是颇生新奇。不过却对这报纸上的文章皆以白话创作,颇生不屑,尤其最后的那篇《射雕英雄传》,认为也不过是类似《水浒传》的东西。
闲时用来打发时间,偶尔一看尚可,却登不得大雅之堂。而且这标点若滥用,为圣贤文章擅加句读,也是大为不妥。故而这份报纸,他也就是当作猎奇地一看,并未有太过重视。
他这几日却是也已得知,梅家有两个小辈也加入了那徽州的薪华社,并由这两人负责在宣城售卖《薪化月报》。
可惜这报纸一张才卖一分银子,完全是赔钱赚吆喝,哪里能凭此赚得了钱。也不知梅家那两个小辈怎么想的,居然接这种生意。
“老爷,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徐延庆正在临摹练字之迹,忽然管家慌慌张张地闯了进来,让他受惊之下忍不住手一抖,在纸上斜斜划了一笔。
本来写的好好的字,被这一笔全毁了。徐延庆气怒之下,当即甩笔往官家砸去,斥道:“你这般慌张作什么,成何体统?”
可惜他这一砸没砸准,笔从管家左耳旁飞了过去,只是在其脸上甩了个墨点。
管家也顾不得擦,连忙快步上前,把手中刚购得的号外期《薪化月报》递过去,道:“老爷你且先看看这篇文章,这是新出的一期《薪化月报》,他们将其称作号外期,到下月初十,才是正版第二期。”
“只是一篇文章,值得你这般惊慌,毁了老爷我的一副字!”徐延庆仍是怒火不减地斥了一句,随手接过报纸。
管家解释道:“这篇文章写的乃是那汤宾尹当年的事,把我们徐家写成了是幕后主使,可当真是大事不妙啊!”
徐延庆此时也看到了那篇文章的标题,尤其那超长的副标题,十分醒目,也十分扎眼。